梅珍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基本情况梅珍生(1965--),男,湖北蕲春人,哲学博士。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副所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导师组长,湖北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老子研究会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

二、主要经历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导师:黄宗忠。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博士研究生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萧汉明。2004年8月至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导师:胡孚琛。

1988年8月,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评聘为助理馆员;1993 年10月,被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中评委评聘为助理研究员;1997年5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03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科研处从事职称改革、专家管理、研究生管理工作,兼湖北省社会科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历任任科研处副处长、哲学所副所长,2004年8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流动站。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方向1、中国哲学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科技文化

四、科研简况在《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文化中国》(加拿大)、《武汉大学学报》、《江汉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摘编或全文转载。著作3部,《晚周礼的文质论》(独著)、《爱因斯坦》(合著)、《社会分配向何处去》(合著),另参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等16部著作。

近年主要论文

1、先秦礼学与中国哲学的发生,《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4月24 日,《新华文摘》2006年第14期论点摘编。

2、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及其启示,《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月11日,《咸阳日报》2005年1月17日转载,《构建和谐社会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5年3月收录。

3、荆楚文化的哲学底蕴,《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7月27日,与人合作。

4、思想者何谓,《光明日报》理论周刊,1999年12月3日。

5、论礼乐制度的实践本性,《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论庄子的礼学思想,《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6年第4期。

7、论道家公正观的内在要素,《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

8、礼数与礼意的统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9、论礼乐制度的社会性与客观性,《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年第12期转载。

10、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1、论老子的礼学观,《文化中国》季刊(加拿大),2004年第1期。

12、王夫之“因《易》以生礼”的源流论,《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4年第8期转载。

13、孟子论礼的本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14、论荀子礼学的深度结构,《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五、课题1、2005年至2008年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道家和谐思想资源及其现代价值》。

2、2005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科技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构》等。

3、2009年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六、获奖1、2004年,博士论文《晚周礼的文质论》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2004年,博士论文《晚周礼的文质论》获第五届“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3、2007年,著作《晚周礼的文质论》获第五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武汉市优秀成果奖。

4、2009年,论文《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及其启示》获第六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