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地理位置

青山镇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中心城区西郊,是“红色安源”的西大门,地处东经113°34′~114°17′、北纬27°57′~28°01′之间。北毗上栗县长平乡、福田镇,东临城郊管委会,南连湘东区麻山镇,西与湘东区荷尧镇,湘东镇接壤。镇人民政府驻地葡萄岭,距市区5公里。

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气候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2℃,极端低温一般为-5.3℃,极端高温一般为28.6℃,最高曾达41.0℃。日照由春到夏逐渐增多,由夏到冬逐渐减少。全年日照一般为1237.8小时。全区冬、夏季风各半年,交替明显。冬春多北风,夏多西南风,秋多东北风。多年平均风速为3.3米/秒。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30毫米。在每年的降水中,春、夏季雨多,秋冬季雨少。4-9月为汛期,降水量达1076毫米,占年降水是的71%,尤其在4-6月间常有暴雨,占年降水量的5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68毫米,其中7-8蒸发量最大,达504.8毫米,占年蒸发量的43%,而1、2月份的蒸发量最小,仅有76.3毫米。全年平均无霜期270天,最长的达330天,最短的为250天,结冰期为66天。

地貌地质青山镇域地处丘陵地带,高枧、温盘、源头三村,山岭较多,其余各村地形相对平坦。地势东高西低,南北多山。源头村明形岭海拔453.2米,为全镇最高点。大城村海拔85米为全镇最低点,也是安源区海拔最低点。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青山镇国土面积36.3平方公里,全镇耕地28960亩,其中水田面积5055亩,旱地面积1395亩,山林面积约22510亩,全镇人均耕地面积为0.32亩。

土壤资源青山镇境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土壤有水稻土、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宗壤、紫色土、红石灰土、石灰石土、潮土9个类型。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石灰石全镇储存量大约在1亿吨以上,主要成份含钙Cao≥48%,含镁MgO≤30%,含磷SiO≤4%,主要分布在光辉村、葡萄村、下柳村、源头村。煤炭以无烟煤为主,煤质在2000~5500大卡之间,含硫在1.5%~2.0%之间,挥发成份在4.5%左右,水份1.5%左右,主要分布在青山村至光辉村马岭、高枧村,储量大约5000万吨以上。

生物资源

青山镇属于亚热带的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地带,山林面积约22510亩,森林覆盖率74.3%,以马尾松、松树、杉树、竹林为主。主要花卉有桂花、棕桐、芙蓉、桃花、紫薇、月季、杜鹃、牡丹、菊花等。

青山镇主要动物资源有:獾、黄鼠狼、野兔、野猫等。

生态旅游资源

绿色旅游资源:竹海风光、铭溪生态农业观光基地。

显华庵:显华庵位于青山镇温盘村,始建于唐代初年,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行了扩建和整修,大小房舍达100余间,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盛时有僧尼30余人。“文化大革命”时期遭毁坏。1995年由众信士筹资重建大雄宝殿、观音殿、南岳殿,现在占地面积1.5亩,建筑总面积800余平方米。

杉仙宫:杉仙宫位于青山镇高枧村,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初称杉仙庙。内设杉仙宫、福主祠、观音殿三殿。1988年重修,定名杉仙宫。1995年改建,建筑面积扩大到297平方米,内坪面积523平方米。

国公岭: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员贺国昌的安葬地。

青山镇人才辈出,有高自立等老一辈革命家,有贺宪武,刘天泉等科学家。

社会经济概况

行政区划

一、行政村

镇域总面积为36.3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即大城村、葡萄村、乌石村、青山村、光辉村、下柳源村、高枧村、温盘村、源头村,有118个村民组,有5个社会居委会,即香炉山、八一、水口、七一、新建居委会。

二、人口结构

2007年末全镇总户数11955户,人口总数3643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785人,农业人口21649人。

社会经济

青山镇经济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亿元,农业总产值0.8亿元,三产产值1.4亿元,财政总收入5108万元,同比增长高达125.5%。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6362.9元。获得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百强称号。

一、工业发展状况:青山镇工业已初步形成了建材、钢铁、高科技产业三大发展平台。目前,规模以上企业34家,驻镇省市区企业有青山矿、电焊条厂、焦宝煤矿、青峰水泥有限公司,久久水泥经制造有限公司。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28亿元。

二、农业发展状况:青山镇生态农业已形成绿色大米、油茶、无公害蔬菜、药材花木、食用菌、畜禽等特色农业。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0.8亿元。

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8295亩,总产量4666吨,生猪饲养户235户,出栏数20941头,家禽出栏317100只,鲜蛋产量201吨。农业产业化基地已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

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370万,全镇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水泥公路,镇城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程控电话、闭路电视普及到村民组。对小(二)型水库全面出险加固,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圩镇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城镇卫生厕所建设及管理全面达到国家卫生镇有关标准。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80%。人均全县绿地面积12㎡/人,清洁能源普及率达60%。

科教文卫

全镇有两所中学,即青山中学和温盘中学,有8所小学,即葡萄小学、大城小学、青山小学、光辉小学、下柳源小学、高枧小学、温盘小学、源头小学,学生总数2144人,在编在岗教职工总数191人。境内有区属安源区第四学校,即原青山煤矿学校。有镇办文化站、敬老院。有镇卫生院、村级医疗所14个、医务人员总数65人。

全镇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有腰鼓队22支,军鼓队8支,铜管乐队2支,休闲广场11处。

2、湖北省郧县青山镇青山镇系湖北省郧县五强乡镇之一,她东濒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起源地——丹江口水库,西依世界三大重型卡车基地之一的车城十堰,南望道教圣地武当山,北眺青龙山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落。地形东西狭长,南北较窄,版图面积131.5平方公里。

全镇辖25个行政村(场),145个村民小组,居民4766 户,18706人。境内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土地肥沃,贸易活跃,水陆交通便利。

该镇地处汉江南岸,系秦巴余脉武当北麓。地形以二高山与丘陵为主,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型倾斜,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平均气温14.8℃,最低月(1月)为2.7℃,年均温差23.9℃,年均降雨量为788.9毫米,无霜期为237天,蒸发量为1498.9毫米。

该镇自八七年建制至今,十多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紧紧围绕“立足山场,着眼市场,发挥优势,超常发展。调整布局稳抓粮,长抓林特短采矿,舞活‘青龙’兴办厂(场),畜牧生产大发展,青山汽配名远扬,抓好流通活农商”的发展思路,实干快上,一年一个新台阶。

2001年,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1亿元,财政收入1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1元,村组集体经济纯收入300万元,四级企业达1130家,产值7580万元,尤其是茶叶、汽配、矿石三大支柱产业和新兴小集镇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把社会各项事业推向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该镇被誉为“中国国际名茶之乡”。

3、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青山镇青山镇是一座美丽的滨江小镇。位于江苏省仪征市西南部,西面与省会城市南京市六合区接壤,东面是国家大型企业仪征化纤,南面紧临长江,北面是仪征市枣林湾生态园。是江苏省卫生镇、文明先进镇、新型示范小城镇。 2004 年底,青山镇纳入扬州化学工业园区统一规划、管理,是扬州化学工业园区的重要发展区。

青山镇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水路方面,在镇东有年吞吐能力 200 万吨的仪征化纤货运码头,年吞吐能力 2000 万吨、全国最大的内河原油和液体化工原料码头。陆路方面,境内设有宁启铁路仪征货运站;宁通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 ;南京长江二桥、润扬长江大桥的建成拉近了青山镇与大都市的时间、空间,至南京只需 1 小时车程、至上海 3 小时车程;即将开工建设的南京长江四桥距青山镇只有 12 公里路程。航空方面,从青山镇镇区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有 1 小时车程 , 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也只有 3 小时左右车程。油气路方面,青山镇境内有鲁宁陆上输油管道、甬沪宁海上输油管道、“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其中西气东输管道分输加压站、过江门站均坐落在镇工业集中区内。

青山镇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镇内现有各类企业 100 多家,其中有世界 500 强企业投资的西门子电机中国有限公司、飞利浦—新光照明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了机电、化工、轻纺、特种气体四大支柱产业。青山镇处于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结合部,占地 4000 亩的扬州金茂化工专区坐落在本镇;与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共建的 F1 地块精细化工园,占地 800 多亩,基础设施完善,距日处理 10 万吨污水的青山污水处理厂不到 400 米 ,是化工行业投资政策最优、投资成本最低、投资环境最好的理想福地。

青山镇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青山镇拥有 3 公里 长的长江岸线资源,均为 10 米 以下的深水岸线,是长江下游为数不多的河势长期基本稳定的黄金水道之一。青山镇还拥有丰富的山、水、竹、茶等自然资源,其中龙山自然生态区与集镇融为一体,占地 202 公顷 ,是扬州市范围内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片原生态地区。结合扬州大江风光带建设规划,青山镇利用龙山自然生态区自然资源,拟对外招商,进行整体开发,将龙山建成集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景点。

4、湖北省崇阳县青山镇青山镇地处崇阳东南部,东邻铜钟乡,西接石城镇,南连通城,北通天城。全镇国土面积2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288亩,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14个村民小组,11105户,总人口5.4万人。全镇以崇青、崇蔡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青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诞生了九三学社主要发起人之一吴藻溪,共和国少将赵国泰等历史名人。

青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青山的水是崇阳“新四景”之一,同时拥有商周文化遗址,三国吴主孙权庙,千年青山洞,“地下龙宫”大泉洞,天灵山万亩雷竹园,圣人禅寺等旅游景点。丰富的自然景观,成为远近闻名的名胜宝地,使各地游客心驰神往,纷至沓来。

资源布局。青山镇背靠青山水库,绵延数十公里的东西干渠流经16个村,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东西部为山丘陵区,宜于林、特、牧、粮、药并举;西北部为平畈区,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宜于粮、油、猪、渔业生产;优质稻、蔬菜、西瓜、柑桔、柑蔗、雷竹、水产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已建成双千亩无污染蔬菜基地。工业形成了水电、铸造、塑料制品、建材、粮食加工、竹木加工、制茶、医用纺织等支柱产业。

青山镇领导班子实力雄厚,作风扎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党委、政府凭借山水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进行招商引资,围绕“工业强镇、经济重镇、特产大镇、旅游名镇”工作思路,狠抓落实,促进了全镇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4286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2670万元,农业产值20198万元,人平纯收入达2610元。

社会发展概况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青山镇共辖30所中小学,其中初中三所,完小18所,初小9所;在校学生8400人。现有教师382人,中学教师143人,具有合格学历的占81.7%,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2%,小学教师239人,具有合格学历的占94.5%,其中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7%,学校环境舒适,教学设备齐全,基本达到了“一无、二有、三通、四化、五配套”。

卫生保健先进。八十年代以来,青山卫生院规模不断扩大,先后修建了门诊大楼、住院部,增设了B超机、X光机、心电图等先进设备,开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结石科等科室,配有B超室、心电图室、化验室、放射科等辅助检查科室。镇下设17个村级卫生室,聘任高技术素质的医护人员坐诊,全镇形成了以镇卫生院为主体,村级卫生室协调发展的卫生网络体系。

城镇建设成绩斐然。青山、蔡墩两个小集镇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居住2241户、7350人,现有门店200个,日流动人员达到1万人次,集镇经济产值营业额达到2650万元。小集镇水泥路面硬化500米,两旁的下水道、花格板、人行道、路灯等装饰一新,街边两旁绿化,成立了青山街道办事处,专抓集镇管理,治理“三乱”行为,强化门前“三包”,实现了集镇的亮、绿、美。地税、畜牧、广播、农技、信用社以及3.5万伏安变电站大楼拔地而起。相邻集镇的工业园区楼房建设鳞次栉比,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文化站、微波站、转播站、变电站、集贸市场、自来水厂、中小学校一应俱全。一个古朴清新、典雅别致新型城镇渐具规模。

农业稳步发展,特色增效。按照“面向市场调结构,狠抓主业抓块头,突出特色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坚持“宜竹则竹,宜瓜则瓜、宜水则水、宜菜则菜”的原则,突出雷竹、西瓜、水产、蔬菜四大特色,调大特色产业规模,调优品种。至2004年,全镇发展雷竹面积5000亩,西瓜面积1.1万亩,大棚蔬菜8000亩,精养鱼池2200亩,使农业特色经济产值达到80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

工企业基础强实,发展势头足。全镇拥有工企业133家,镇政府采取租赁承包个人出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盘活青山砖瓦厂、天灵山林场、梓木林场等一批乡镇企业,全面推进民营化,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招商,2000-2004年,全镇共引进外商5家,投资共计10500万元,先后建立了以世证、稳健为主的青山工业园和以晨祥、冰花雪糕厂、桂花酒业有限公司为主的团头咀民营经济小区。至2004年,全镇民营经济达到3070户,从业人员5200人,民营经济产值营业额达到1800万元。

5、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位于普安县南部,距县城45km,全镇辖5村、2社区、97个村民组,面积125.8 ,总人口27580人,6217户。除汉族外,还分布着回、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民人口较多,是贵州省回民聚集的主要区域之一。

青山镇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远在秦汉时期,普安先民就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铜鼓山文化”,现有保存完好的以铜鼓山为代表的古夜郎文化遗址;现有秦汉遗址及秦代古墓葬11处;有分布众多的清代四合院建筑。始建于光绪28年的青山清真寺,是贵州省伊斯兰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从明代“屯垦戌边”回民入居以来就商贸云集、商业发达,道光年间起,在盘江八属(现黔西南州及六盘水的部分地区)商界素有“头青山、二者相、三龙广”之美誉。

境内资源丰富,青山银鲫鱼是全国四大优良品种之一,夜郎牌牛干巴畅销省内外,煤资源丰富,勘查储量为3.5亿吨的幸福煤田在规划启动中。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青山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按照“环境立镇、科教兴镇、农产富镇、非公有制经济强镇、小城镇建设活镇”的发展思路,各种经济迅速发展。从隔界河电站发展起来的青山电力公司,现已成为本地区的明星企业,现有资产总额83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480余个;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中的范家寨烤烟基地已成为全州的烤烟示范基地。2007年全镇烤烟2万担,产值1000万元;充分利用青山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银鲫鱼为主的水产业养殖;种草养畜业也迅速发展。电力、烤烟、水产业、养殖及畜牧业已成为青山镇并驾齐躯的四大支柱产业。

青山气候温和,属高海拔暖丘陵地带,地势平坦,人居适宜。现城镇区有1万余人的常住人口。镇党委、政府趁机而上,紧紧抓住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决定将青山镇列为50 城镇区域的长远规划中。2007年底将启动“双龙小区”“百合小区”的开发,预在2011年,将青山建设成为环境优越、人居适宜、工农业发达的经济中心,普安县内规模最大的城镇。这一规划已得到省、州、县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青山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均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5648万元,财政总收入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0元,较2000年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年递增率达11.8%。

6、安徽省金寨县青山镇青山镇地处大别山腹地,位于金寨县东南部,响洪甸水库上游,西淠河畔,距县城58公里。现辖19个行政村、1个街道,209个村民组。总人口23595人。总面积164.4平方公里,山场23.3万亩,耕地9100亩。是一个集库区、高寒山区为一体的山区镇。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61元。

青山镇原以山嘴崩塌而称“崩山嘴”,后人讹传为“青山嘴”,简称青山,解放后属流波区,一九五七年响洪甸水库建成,麻埠、流波两镇淹没,居民移至青山,遂称青山区。一九六八年,青山、姜河、八河三个公社合并为青山大公社。一九七二年又分别划开,后改建制为青山乡。一九八四年经六安行署批准,撤青山乡建青山镇。一九九二年撤区并乡,姜河、八河、青山“两乡一镇”合并为新建制的青山镇。

青山依山傍水,区位优越,东与张冲乡接壤,南与燕子河镇、张畈乡交界,西与水竹坪乡、古碑镇、槐树湾乡为邻,北与油坊店乡毗连。青山中心集镇是原麻埠、流波两大山货集散重镇移民的集中地,集贸易、金融、娱乐为一体,地处209、210省道交汇处,梅长路(梅山-长岭)、金霍路(金寨-霍山)、丁青路(丁埠-青山)在此联接,3.5万伏高压线路横穿上空,是县城至天堂寨森林旅游公园的必经之地,交通十分便捷。

青山镇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山区镇。镇内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盛产水稻、茶叶、板栗、蚕茧、肉禽、水产、天麻、木耳等名优特农产品。茶叶、板栗、木竹、蚕桑、菌药、养殖是该镇的主要经济支柱。镇内名茶“抱儿云峰”、“云毫”曾获省优、部优产品,“抱儿钟秀”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境内野生和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品种齐全,有茯苓、天麻、杜仲、金银花等1500余种中药材,年产近千吨。这里水资源蕴藏丰富,水质优良。西淠河三条支流青龙河、乌鸡河、莲花河穿镇而过。拥有总容量为4050千瓦的水电站四座,年蓄水量60万立方米,3.5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各一所。装机8000千瓦的陡岭河三级水电站、四级水电站和西石电站正紧张施工,2006年可相继投入使用。

青山镇内山川秀丽,绿水环绕,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列入省近代史和省地名录的茅坪“万人墓”,记载着一九四三年日寇一次性杀害我军民562人的历史见证,由原立煌县县长郭坚撰文,竖碑纪念,2001年由县关工委和青山镇党委、政府拓宽原址,重建纪念碑,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堂寨国家森林旅游公园的东大门户、全镇最高峰-海拔1086.4米的抱儿山峰,宛如一位慈母怀抱幼子,形态栩栩如生。座落于峰顶的县办广播电视差转台,其广播、电视覆盖全县和邻省。茅坪茶叶科技示范园位于99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综合了县名茶公司、农业局、药材办、天麻研究所、板栗办等技术精华,集中开发建立了茶叶、板栗、天麻等高科技示范基地,是一个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沟渠堰桥相互配套,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高科技示范园。群山绿水之间,八河、姜河、尧塘、马冲、茅坪、马石六座铁索桥承载众多的山民南来北往,夕阳西下,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动人画面;黑龙潭水电站依山而建,宛延至水坝一公里长的引水渠如一条白色的丝带缠绕在半山腰,每到雨水充盈时节,河水溢满坝顶,形成一个天然的大瀑布,远远望去,气势宏伟壮观;青山水电站绿树成荫,红花碧草,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碧水之间;还有传说纷纭的“将军寨”、形态毕真的“马蹋石”等,大自然的天然雕琢与人力的开发浑然一体,为青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青山镇属原区集镇,工业门类较为齐全,拥有缫丝、丝绸、花岗石、特种钢、建筑、水电等一批资源优势企业,招商引资、发展高新技术前景广阔。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为主题,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镇上下思想统一,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70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487万元,工业总产值20220万元。财政收入145万元。“一产”巩固优化,桑、茶、栗、竹、菌药等支柱产业巩固提高,名优茶比重逐年增加,茅坪示范园规模、效益进一步扩大,进入省级示范园行列。“二产”稳步发展,水电、石材、丝绸、建筑、名优茶加工企业发展壮大,金宇建筑安装公司进入省级建筑市场,花岗石远销省外,丝绸制品出口海外。“三产”比重加大,民营经济达到924家,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面貌大为改观。通过实施村道攻坚、农村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异地移民开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康居工程示范点建设,村村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城乡居民环境明显改善,85%的农户住上了新瓦房,98%的农户看上了电视。沼气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全面展开,农村高位饮水普及率达90%以上,群众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扶贫攻坚取得实效,农村贫困人口逐年下降,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全镇每两户居民就拥有一部固定电话, 6户居民拥有一部摩托车。新增了互联网宽带、41个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实现了信息快速传输,进村入户(校),电视地面接收覆盖全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得到加强,青山中学晋升为市级示范高中。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以打造山水城镇和创建文明城镇为重点,制定集镇规划和小区详规,狠抓了道路、通讯、水电、住房、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主街道平房改建、柏油路罩面、滨河路绿化、集镇亮化等重点工程,建立了商贸新街的栗茶市场和农贸市场,新建了2个移动、联通基站,安装路灯61组,50多栋楼房拔地面起,300多家商店经营多种商品,自来水厂、农贸市场、液化气站、敬老院、宾馆、学校等社会福利事业一应俱全,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青山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行政辖村

莲河村

[4]海莲村

尧塘村

青山村

马冲村

汤店村

余店村

船丰村

茅坪村

八河村

将军村

营畈村

天鹅村

抱儿山村

姜河村

檀冲村

龙井村

北湾村

马石村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5]总人口

21258

11203

10055

家庭户户数

6001

家庭户总人口(总)

20533

家庭户男

10690

家庭户女

9843

0-14岁(总)

4617

0-14岁男

2486

0-14岁女

2131

15-64岁(总)

14998

15-64岁男

7873

15-64岁女

7125

65岁及以上(总)

1643

65岁及以上男

844

65岁及以上女

79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0550

7、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青山镇青山镇位于荔浦县西南部,是荔浦县的农业重镇、工业强镇、经济大镇。多次获得区、市、县级各种荣誉,其中获区级荣誉4个、市级荣誉18个、县级荣誉90多个,连续几年来均被县委、政府授予红旗党委、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该镇辖11个村委会,99个自然村,1条街,8000多户,34500多人。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79亩,其中水田25260亩,旱地1819亩。种植水稻为主,盛产(马蹄)荸荠,年种植荸荠2万亩,兼种红薯、果蔗、柑桔、荔浦芋等,青山龙头山果蔗,皮脆肉细,清甜可口,在县内外久享盛誉。有林面积20500亩,其中松林19000余亩。该镇是县粮食基地之一。青山镇通过实施精品农业战略,着力抓好马蹄、荔浦芋、优质夏橙、蔬菜、生猪等五大支柱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至2005年,全镇种植荔浦芋7100亩,蔬菜14000亩,优质夏橙面积已达到6200亩,全年出栏肉猪7万多头,仔猪23万多头。特别是青山马蹄,因其个大、皮薄、肉嫩、味美、质优,远销国内外,马蹄成为了青山农业的拳头产品,2005年种植面积近2万亩,总产量4万多吨,青山镇也由此赢得了“中国马蹄之乡”的美誉。今年以来,通过抓基地创新品牌,该镇又培育形成了新的五大优势产业:早莲藕1100亩,优质谷1000亩,桑蚕500亩,速生丰产林1000亩,食用菌近200亩,呈现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良好农业生产格局。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06元,高于全县平均数3347元。

镇办企业有农机厂、锅头厂、石灰厂、衣架厂、罐头食品厂、砖瓦厂、饲料加工厂等。该镇有中学2所,小学17所,卫生院1所,县属职业中学1所在该镇镜内。农产品集贸市场3072平方米,圩日为公历1、4、7日。青山镇以永华工业区、双堆工业区为招商平台,坚持“项目立镇、环境招商”的路子,成功引进了数十家民营企业,使该镇工业项目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目前全镇拥有大小企业近40家,其中规模企业8家,企业主要集中在永华工业区和双堆工业区,以生产竹木制品、食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特别是优质的竹木产品(主要是木衣架)远销欧美和东南亚,成为该镇财政增收、出口创汇和安排就业(每年达4000多人)的主导产业,是青山工业的拳头产品。此外,该镇还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引进投资商投资2500万元开发荔江湾景区,该项目填补了县内2005年旅游项目空白,目前已正式开始试业。工业的快速发展,使青山镇的财政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5年达到2024万元,比2004年增长了138.9%。

8、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德都县青山镇青山镇曾隶属德都县管辖。位于县境西南部,为德都县城。青山镇,原名“德都镇”,旧名“德都勒”或“德都大屯”。据新编《德都县志》载,清初,称“德都勒屯”。原系达斡尔族“德都勒氏”从黑龙江上游移来定居,以姓氏命名的屯名。属布特哈总管统辖。清末,隶属讷河直隶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由讷河县划归克山县后,定名德都镇。1929年2月,于德都镇添设德都设治局,翌年划德都镇为城区。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将德都设治局改升为县,12月将城区划为第一保。1938年3月,改为德都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德都区,1949年6月改为第一区。1955年12月,为纪念牺牲在德都的赵青山(独立营副营长)烈士,将第一区改设青山镇,由县直辖。1958年9月,撤销德都县,并入北安县,成立青山人民公社。翌年初,将原德都县的青山、双泉、和平、龙镇4个公社合并为“一县一社”式的青山公社,亦称“青山大公社”,下设10个管理区。1961年4月,调整公社管辖范围,将青山、新发、建设、兴隆4个管理区合并为青山公社,隶属北安市管辖。1963年9月,恢复德都县后,青山公社为德都县政府驻地,并将兴隆管理区划出成立兴隆公社。1964年4月,将镇郊南部新发、胜利、德安等6个生产大队划出,设立新发公社。1966年9月,将镇郊合心、龙头等4个生产大队划出,建立城郊公社。1980年3月,复称青山镇。后德都县与五大连池市合并,青山镇并于五大连池市。

青山镇是一个纯非农业人口的城镇,县属工厂企业集中于镇内。全镇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镇办工业有农机修造、乳品、建材厂等。全镇共辖3个街道,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7万人;满、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5%。镇政府驻地北二道街。

9、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青山镇青山镇代码:411521106。2006年,辖1个居委会、14个村委会:双桥居委会、王岗村、童桥村、双桥村、岳山村、孙楼村、周湾村、冲口村、青山村、孙岗村、寨里村、夏寨村、五里村、陈洼村、洪河村

10、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青山镇普安县青山镇位于普安县南部,距县城45km,全镇辖5村、2社区、97个村民组,面积125.8 ,总人口27580人,6217户。除汉族外,还分布着回、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民人口较多,是贵州省回民聚集的主要区域之一。 青山镇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远在秦汉时期,普安先民就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铜鼓山文化”,现有保存完好的以铜鼓山为代表的古夜郎文化遗址;现有秦汉遗址及秦代古墓葬11处;有分布众多的清代四合院建筑。始建于光绪28年的青山清真寺,是贵州省伊斯兰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从明代“屯垦戌边”回民入居以来就商贸云集、商业发达,道光年间起,在盘江八属(现黔西南州及六盘水的部分地区)商界素有“头青山、二者相、三龙广”之美誉。

境内资源丰富,青山银鲫鱼是全国四大优良品种之一,夜郎牌牛干巴畅销省内外,煤资源丰富,勘查储量为3.5亿吨的幸福煤田在规划启动中。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青山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按照“环境立镇、科教兴镇、农产富镇、非公有制经济强镇、小城镇建设活镇”的发展思路,各种经济迅速发展。从隔界河电站发展起来的青山电力公司,现已成为本地区的明星企业,现有资产总额83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480余个;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中的范家寨烤烟基地已成为全州的烤烟示范基地。2007年全镇烤烟2万担,产值1000万元;充分利用青山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银鲫鱼为主的水产业养殖;种草养畜业也迅速发展。电力、烤烟、水产业、养殖及畜牧业已成为青山镇并驾齐躯的四大支柱产业。

青山气候温和,属高海拔暖丘陵地带,地势平坦,人居适宜。现城镇区有1万余人的常住人口。镇党委、政府趁机而上,紧紧抓住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决定将青山镇列为50 城镇区域的长远规划中。2007年底将启动“双龙小区”“百合小区”的开发,预在2011年,将青山建设成为环境优越、人居适宜、工农业发达的经济中心,普安县内规模最大的城镇。这一规划已得到省、州、县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启动,储水量达1.2亿多立方米的五嘎冲水库的建设及煤电化基地的规划,青山将迎来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青山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均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5648万元,财政总收入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0元,较2000年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年递增率达11.8%。

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青山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业、农业及城镇建设兴镇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2]

11.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青山镇青山镇位于临安东部,座落在山青水秀的青山湖畔,

青山湖位于杭州西郊临安市青山镇

东距杭州35公里,全镇总面积为72.87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人口20700余人。1996年被确立为省星火技术密集区。几年来,围绕星火工作,始终坚持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路子,使全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一、加强了对科技进步工作的领导

青山镇党政领导把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指导和协调科技工作,在全镇范围内树立了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加强科技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了农技推广站、村农技服务组,配备了农民技术员,有些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开发研究小组或科室,加强科技和新产品开发研究等,科技管理、推广、服务机构和科普网络进一步健全。为提高干部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定期召开会议和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从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上对党员干部加强教育,使“科技兴镇”战略在党员干部中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并分期分批组织企业经营者、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各类科技人员外出赴洛社、温州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开拓眼界。

二、稳固农业基础,加大农业开发力度

作为省商品粮基地和市粮食生产先进乡镇,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1997年制订了《浙江省临安市青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决定规划三个大畈农业示范园区,面积2000余亩,投资400万元,分三年时间完成改造建设,目前,石泉农业园区建设已通过验收。

为了发展效益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几年来,逐步建成了竹笋、水果、茶叶、蔬菜等商品基地,完成了千斤茶园,万元竹园等一批高效示范项目建设。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临安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和青山镇结合星火密集区的实际,联合浙江城旅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等开发商和浙江林学院等高校与科研单位,对低丘缓坡进行种、养、加和旅游协调发展的生态旅游农业项目综合开发。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镇里每年都要举办8期以上的各种适用农业技术与农函大的培训,年受训人数都在500人以上。

三、强化“科技兴工”,提高工业企业科技水平

坚持开发与改造并举,加大科技投入,星火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几年来,全镇共实施各类星火计划项目9项,其中国家和省级星火项目6项,市级3项。逐步形成以建材、电子、造纸、制鞋为重点的工业体系。1997年9月,在国家科委举办的“星火计划实施十周年暨‘八五’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中,青石集团18.5万吨级回转窑带余热发电高标号水泥生产线、临安特种合成纤维厂的涤纶短纤维产品、临安金宁电子有限公司的高磁导率高频功率低功耗软磁铁氧体生产线,分别荣获了优秀项目奖。部分企业和部门还与浙江大学等1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青石集团还专门造了专家楼。近年还选送300多名骨干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

四、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建设

青山镇是临安市的工业重镇,经济发展较快,同时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等不利因素。为加强环境保护,近3年来,坚决关停了严重污染且治理无望的企业5家,已改造落实好环保治理企业6家,目前,还有4家正在落实治理措施。镇政府从发展生态林出发,结合林业结构调整,建设优势高效林业,抓好杭昱线两旁毛竹基地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生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8年被列为省级生态镇建设示范点。

五、狠抓小城镇建设,实现全面发展

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青山镇在这几年依托科技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与建设,收到了良好效果。几年来,投资2000余万元硬化了镇道、村道,改造了电力设施,与有线电视的联网,新建了中学综合楼等等。通过了杭州市级文明卫生城镇及教育及强镇验收;投资300万元的股份制青山医院已投入使用,计划生育达到孕前管理型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普遍推行,老龄工作受到社会的重视,妇女真正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儿童在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教育下,得到了全面发展;社会救济民政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健全,民主法制工作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被杭州市评为示范乡镇,土地管理日趋完善,青山镇土地管理所,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集体。同时,1998年青山镇被列为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3]

12、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青山镇青山镇(Qingshan Zhen)代码:220802104邮编:137003

东与镇赉县镇南种洋场为邻,南与东风乡相连,西与平台镇为界,北至大岗。南北最长处22.2千米,面积163平方千米。人口14034人。镇政府驻苗家窝堡。辖新兴村、陆家村、复兴村、永胜村、利民村、富裕村、黄家村、勤劳村、光荣村、得胜村、黎明村等。

沿革:清宣统三年(1911年),赵道尹、贾安等先后来此开荒立屯,称北大段。民国三年(1914年)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