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海关是上海海关的原名。清朝官署名。
历史康熙二十四年(1685),始设于江南云台山(今江苏连云港)。康熙在攻占台湾后开放海禁,允许民船进行沿海南北运输,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4省设立海关。江苏海关(简称江海关)后移上海,设在上海县城大东门外黄浦江边(今白渡路),旧地名称为关桥。
道光二十五年(1845),应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1809-1894)的要求,在租界内设江海北关,通常称“新关”、“洋关”,办理向外轮征收关税等事。由江苏省苏松太道兼管。
咸丰三年(1853),英人乘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强占江海关。次年,上海道吴健彰与英、法、美驻沪领事签订协定,允由三国各派税务司一人,掌管江海关。同年七月,少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遂开外国侵略者直接管理中国海关的恶例。
建筑1857年在外滩13号现址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在外滩众多的西洋建筑中特别引人注目。
1891年-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有33米高的钟楼。
1925年12月-1927年12月19日再次重建,总造价430万两白银,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大楼高8层,上面有高大的钟楼。东面面对黄浦江,西面直抵四川路,占地面积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32680平方米。穹顶内8幅历代扬帆出海壁画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