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条鱼原产于美洲,很小,长约3~10毫米,体狭长,状如柳叶。游动敏捷,常穿梭于水生植物中捕蚊度日,每天能捕食孑孓200个以上。有人做过统计,在1万立方米的水中,只要放养一条柳条鱼,就可使水中的孑孓全部消灭。此鱼还是一种“多胎多产”的胎生鱼,一个月左右就能生殖一次,平均每胎约产仔鱼30条。现在许多国家大量养殖柳条鱼来灭蚊。
繁殖特点
春末夏初气温开始升高,沼泽、池塘蚊子幼虫孽生,为食蚊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温度亦适宜,是繁殖的最佳季节,雄鱼和雌鱼追逐交尾,每条雌鱼1次产仔数条至数十条,5—9月可产仔3次左右。刚产出的仔鱼不能捕食孑孓,只能吃“泅水”(草履虫等活饵料)。随着成长,可食鱼虫,以后逐渐吞食孑孓 。食蚊鱼很容易饲养繁殖,作为一种活鱼饵饲养。
食蚊鱼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北部。1911年被引入台湾,1924年从台湾引入到大陆用于控制蚊子,结果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开始自然繁殖。在香港,有迹象表明,引进的食蚊鱼和几种胎鳉已经减少了当地鱼的种群数量。它们捕食小鱼,干扰或啃咬较大的鱼的鳍。一些鲤科小型鱼,如通过竞争或捕食,导致特有种林氏细鲫(Aphyocypris lini)的绝灭;而曾经在当地普遍分布的青鳉medaka(Oryzias latipes),现只发现于胎鳉还为侵占的少数生境中。特有种罗墨小树蛙Romer's frog(Philautus romeri)也可能是由于食蚊鱼捕食小蝌蚪,而导致这种蛙在一些地区绝灭。
其实柳条鱼对于改善水质特别重要,能够大大减少杀虫剂和杀菌剂的用量。在园林、水产部门大有作用。其实国外的水厂还使用柳条鱼来控制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