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概况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10月11日天津市政府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天津港保税区正式招商,12月21日保税区首批企业开工建设。是中国北方第一个符合现代国际经济发展要求的保税区,位于天津港港区内,总面积5.1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外带内,以内促外,贸易、仓储、中转、加工、包装、整理、金融相结合,综合开发。经过开发建设,已吸引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所属企业来区投资,累计批准企业3000家。天津港保税区的国际货物分拨功能、商品展销功能、生产资料市场功能,以及金融、外汇、保险、信息等服务功能已经形成,并日趋完善。目前,已建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全方位服务体系,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商投资置业。
截至2005年底,保税区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6亿元,进出区货物总值764亿美元,协议外资105亿美元,外资实际到位近50亿美元,有5700多家中外企业,其中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57家。吸引了美国美林、加拿大玛格纳、荷兰飞利浦、瑞士名门、日本川崎、丰田通商、新加坡叶水福、香港嘉里、东方海外和中集集团、九三集团、金威啤酒等一批跨国企业和国内上市公司。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和番茄制品出口加工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机械及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高新纺织、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先后开发建设了空港物流区、空港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设立了全国第一家空港保税区,实现了海港政策功能向空港的延伸,形成了"三个区域、五种形态"联动发展的格局。
作为高度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有着良好的政策功能优势。国家赋予保税区国际贸易、临港加工、物流分拨、商品展销四大功能。境内外投资者均可在保税区设立各类所有制企业,广泛从事国际物流、加工制造、国际贸易、科技研发和商品展销等产业。在国际物流方面,国际货物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进出,仓储时间不受限制;实现24小时快速通关,检验检疫高效便捷;海港、空港至保税区直提直放,货物可集中进区、分批出区、即时配送、集中报关,在最大限度上缩短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距离,减少了交易时耗,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交易成本,使保税区成为国际货物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在国际贸易方面,作为两个市场的汇接点,保税区在国内超前实行市场准入,采取较为宽松的贸易政策,在保税区注册的企业均可开展包括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国际贸易业务。在加工制造方面,保税区的加工企业使用境外的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办公用品以及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不征关税及增值税、消费税,不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企业在保税区内加工出口产品,不设保证金台账,不领取加工手册;产品在保税区内销售免征生产环节增值税;采用部分境外料件的产品内销时,只交纳境外料件关税及增值税,使保税区成为从事加工制造与加工贸易的最佳区域。在展示展销方面,国际商品可以在保税状态下直接进入区内专业展示展销市场,与国内经销商、最终消费者实现直接见面。
天津保税区有着良好的体制优势。管委会作为天津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对保税区实行统一行政管理,享有省市一级的项目审批权限。天津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国税局、地税局、公安、检察、法院、消防等部门均在区内设有分支机构。管委会和驻区单位密切配合,坚持"企业第一、服务第一、效率第一"的服务理念,为投资者提供首问负责、全程代理的良好服务,使保税区成为法制环境最优、工作效率最高、经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流开放区域。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际总体发展战略,保税区作为滨海新区的重要经济功能区,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保税区"十一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以优势产业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走开放型、科技型、集约型、生态型的路子,把海港保税区建成高水平的现代物流标志区,空港加工区和空港物流区建成高标准的临空产业核心区。通过五年的努力,显著提升区域综合实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到2010年,经济总量比2005年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实现1000亿元;物流总值达到580亿美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主体功能突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全国一流开放区域,在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区域优势天津保税区 于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位于天津港港区之内,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是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唯一的、也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保税区。作为高度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具有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临港加工和商品展销四大功能,享有海关、税收、外汇等优惠政策。
建区15年来, 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帮助下,始终以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 30% 以上的速度增长,位居全国保税区前列。截至2006年底,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32.5亿美元,外资实际到位57.7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5.6亿元,有中外企业11638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62家。保税区每平方公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0亿美元,产生税收4.5亿元,是开放区域资金密集度和单位效益较高的地区。
2006年,区域经济在继续快速增长,完成合同外资24.9亿美元,外资实际到位9.2亿美元,合同外资是全市总量的30.7%, 占全国保税区总量的40.29%特别是现代物流发展迅猛,全年进出区货物总值254.2亿美元,分拨销售进口汽车5.1万辆,继续保持全国最大的进出口汽车基地位置。在进出区物流中,天津占40%,北京占30%,华北、西北及其他地区占30%,服务京津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中国北方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 保税区以保税为特色, 临港为依托,形成了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出口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环渤海区域乃至中国北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是发挥了联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窗口和桥梁作用。目前,区内3000多家贸易公司,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进出口总额每年以 50% 以上的速度增长。
二是发挥了作为国际货物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作用。保税区已成为国际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先后吸引了美国UPS、德国大众、德国奔驰、瑞士名门、瑞士地中海、丹麦马士基、新加坡叶水福、日本丰田通商、香港东方海外、香港嘉里等500多家跨国物流企业,分拨配送货物达2000多个品种。
三是发挥了吸引国内外投资的聚集效应。我们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投资环境,加快通关速度,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2家在保税区投资。
四是发挥了改革开放先行先试试验区的作用。在全国保税区中,把国家要求与天津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率先实现地方立法,形成了海空两港一体化运作的物流体系。
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已经由过去单一的海港保税区,成为拥有海港保税区、空港保税区、空港加工区、空港物流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三个区域、五种形态”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具备了开放区域的多种资源、政策和功能优势。
保税区本世纪前十年的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物流总量和吸引投资要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力争两年半翻一番,成为全市发展最快的地区和全国一流的开放区域,为环渤海地区和中国北方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周边环境京津冀 三省市山水相连,血脉相通,地理上是一体,历史上也是一体,堪称我国北部的黄金地带。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产业园区的云集区。高校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公里,面积16800多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 (在京居住半年以上人口)1538万人。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五”时期,北京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产业城市。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1%;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44969元(折合545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这表明,北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已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2005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125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地方企业进出口总值403.2亿美元,增长43.6%。北京已成为北方主要的进出口集散地。“十五”期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和地方企业进出口总值累计分别达到3927.4亿美元和1147.6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3倍和2倍。2005年,北京地区出口总值30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1%;其中, 地方企业出口171亿美元,增长61.1%, 增幅分别比上年上升28.3个和17.1个百分点。在地方企业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分别达到89.9亿美元和120.5亿美元, 所占比重分别为52.6%和70.5%(两者有交叉部分),比上年分别提高3.9个和3.4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136个,比上年增长18.3%;合同外资金额65.2亿美元,增长4.2%;实际利用外资35.3亿美元,增长14.4%。
北京市是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的国际性大都市, 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外资流入继续加快,2005年,全市签订利用外资项目2136个,比上年增长18.3%;合同外资金额65.2亿美元,增长4.2%;实际利用外资35.3亿美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高于上年4.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主要行业较快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增长14.7%,其他主要行业也都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3%,比“九五”时期提高0.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64.8%提高到2005年的67.7%。
为了进一步改善天津和北京之间的交通状况,京津高速公路复线、京津城际快速铁路、103国道改造、京沪高速天津段等国家重点工程将通过该地区。城际铁路客运专线,起始在北京南站到达天津站,全长118公里,时速将达到每小时300公里,将实现30分钟京津通达的目标。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快速路网正在迅速形成,达到一种同城效应。
河北省地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市的周围, 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京广、京九、京沈、京包、京沪、石太、石德、京通、京承、锦承等铁路线从省内经过,是东北地区与关内各省区联系的通道, 山西、内蒙和广大西北地区通往北方海上门户 -- 天津港的必经之路。
河北省东部濒临渤海,东南部和南部与山东、河南两省接壤,西部隔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 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同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相接。地域广阔,地跨北纬36度03分—42度40分, 东经113度27分—119度50分之间,总面积为18.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96%,居第14 位,人口达到6850.8万人。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0116.6亿元,增长13.4%,是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453.9亿元,增长5.6%; 第二产业增加值5324.2亿元,增长15.6%; 第三产业增加值3338.5亿元,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14814元,增长12.7%。全部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 达1035.2亿元,增长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15.7亿元,增长26.5%。进出口总值完成160.7亿美元, 增长18.8%。出口总值突破100亿美元,达109.3亿美元,增长17%。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89.9亿美元,增长20.1%,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82.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1.3%和70.1%。利用内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利用内外资732.3亿元,增长25.4%,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2.8亿美元,增长15.2%,外商直接投资19.1亿美元,增长17.8%。
区域规划海港保税区已经完成了区内7平方公里的规划和5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和展览展示为主体的产业群初步形成。空港物流加工区一、二、三期总规划面积74平方公里,首期开发23.5平方公里,划分为保税仓储加工区、高新技术工业区、商务中介服务区和商住生活配套区。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区域设有电子信息工业园、生命科学工业园、汽车零配件工业园、新材料工业园和高科技创业园。空港国际物流区面积1平方公里,分为物流分拨区、仓储服务区、加工增值区、展览展销区、管理办公区及配套服务区六大功能区。为空港公司、航空货代企业、现代物流企业、临空港加工企业及外贸进出口企业搭建新的物流发展平台,实现国际货物的快速流转和迅速增值。
四大功能国家赋予保税区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和展览展示四大功能。天津港保税区处于东北亚汇接点,在国内超前实行市场准入,采取较为宽松的贸易政策,成为大批国际贸易企业的聚集地,2000多家贸易公司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已成为全球营销网络的重要节点。作为国际货物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保税区发挥了培育现代物流的示范作用,形成了集货物仓储、分拨、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运作模式,新加坡叶水福-摩托罗拉亚洲物流中心、德国大众中国物流中心、韩国三星物流、香港亚洲物流、日本冈谷钢机等大型物流项目,提升了保税区物流水平。保税区借助临港及与物流、贸易联系密切之便,加工制造业得到充分发展,吸引了卡特彼勒、台达电子、加德士等跨国公司,临港保税加工产业已成为保税区的特色产业。同时,天津港保税区充分利用保税、缓税政策优势,大力促进展览展示业务发展。进口商品采购基地、国际汽车城、国际精品城等一批功能设施为国际商品展览展示搭建了广阔的交易平台。
基础设施天津港保税区基础设施完善,区内建设用地均已达到“七通一平”,可为投资者提供低价、质优的产业、办公用地。
1、路网齐备,交通畅通无阻。
天津港保税区已完成高等级道路建设30公里,区域内外交通便捷。
2、绿化率高,环境贴近自然。
天津港保税区注重区域环境建设,现已完成区域绿化面积约70多万平方米。
3、供电设施完善,生产保障得力。
天津港保税区目前已建成2座35KV变电站,1# 站主变容量为3×12500KVA,2#站主变容量为3×20000KVA,10KV开关站三座,运行方式为环网电缆供电,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电力供应。
4、供热系统科学,服务日趋个性化。
天津港保税区区内全面采取集中供热、制冷,可向区内用户提供不低于0.6Mpa的饱和蒸汽以及95℃—75℃的采暖热水和60℃及7℃—13℃的冷、热空调用水。天津港保税区热力系统目前由1#热源厂和5座换热(制冷)站组成。1#热源厂装备5台20T/H蒸汽锅炉,系统供热能力为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供冷能力为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该热源厂负责向区内各换热(制冷)站提供蒸汽热源,各换热(制冷)站向用户提供采暖或空调冷、热水
5、通讯系统发达,信息沟通无极限。
天津港保税区拥有国内先进的有线及移动通讯网络设备,通讯线路已覆盖全区,与塘沽通信公司之间的数据交换传输通过光纤实现,可提供虚拟小交换机、话务台卡号、INTERNET、ISDN、帧中继、DDN、800、300、200等各种服务,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语音、数字及图像通信服务,满足客户的各类商务需求。
6、供排水设施先进,适应企业需求。
天津港保税区区内采用水源环网供水技术,供水性能安全可靠,水量充分,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先进的雨污水泵站和完善的雨污水管网系统高效保证了区域雨污水的及时排放。
天津港保税区已建成1座供水能力为35000 M3/d的给水加压泵站,铺设供水管道46km,主干管管径为DN200-600mm,用户接口口径为100、150mm,区域采用环网形式提供水源,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目前全区供水能力为25000M3/d,近期供水管网末端压力达到0.2Mpa;规划全区供水能力为45000 M3/d,规划压力达到0.28MPa。
天津港保税区已铺设排水管道64km,主干管管径为DN300-1500mm。全区排水系统分为三部分:1.港务局四号路排水系统(属自流管道);2.起步区雨、污水泵站系统;3.扩展区雨、污水泵站系统。2003年底将建成1座处理能力10000 M3/d的污水处理厂。
7、燃气布网合理,供气可靠安全。
天津港保税区目前采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和管道供气两种形式为用户提供燃气供应。目前渤西油田天然气已在塘沽上岸,保税区在海滨十五路西侧建成1座燃气计量站与塘沽主干网相连,目前可为商贸服务区以及高新工业区用户提供管道天然气,气量充足、清洁可靠。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天津传递活动将于8月4日、5日进行。其中,8月4日在滨海新区进行,起点设在天津港,终点和庆祝活动设在塘沽外滩公园,全程38.2公里,途经天津港、保税区、开发区和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