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要考验亚伯拉罕(犹太人的祖先)对上帝的忠诚,命令他把自己心爱的儿子杀掉。当全心全意信仰上帝的亚伯拉罕果真准备这样做时,上帝派人阻止了他。上帝让拉宾去了,他是在用更加严酷的方法考验我们。”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人物生平倡导和平的将军拉宾(Yitzhak Rabin 1922年~1995年)以色列国总理、国防部长。出生在英国人统治下的巴勒斯坦耶路 撤冷。父母都是从俄国移民过来的,是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青年时代立志农业救国,在特拉维夫一所农业中学毕业后,到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主攻灌溉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放弃原来的理想,投笔从戎,加入反对轴心国的军事组织。战后,他帮助释放巴勒斯坦的非法犹太移民,于1946年被英国人软禁了6个月。长期的戎马生涯锻炼了他的军事才能。
1964年,他被任命为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1967年,他亲自指挥"六·五战争",打败了约旦、埃及和叙利亚联军,使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 亚戈兰高地等,置于以色列的统治之下。但是他辉煌的"战绩"并没有带来和平,却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联合国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1968年,从军26年的拉宾退役从政。起初担任驻美国大使。1974 ~1977年,出任唯一土生土长的以色列总理。他的这一届政府因其妻子持有一个非法银行帐户的丑闻而垮台,但他在工党内仍有相当大的力量。
1984年以色列成立联合政府,他担任国防部长。作为军事领导人的拉宾,此时已从历史的现实中认识到,和平是历史的潮流,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以色列才能生存和发展。1992年,70岁的拉宾东山再 起,在大选中击败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米尔,再度出任总理。冷战的结束给中东和平带来了希望,拉宾出任总理不久,就向阿拉伯国 家发起和平攻势,表示首先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 的原则和联合国第242、338号决议。
1993年11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美国白宫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一一加沙一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拉宾与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终于得以握手言和。1994年10月, 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 46年的战争状态。1995年 9月24日,以、巴又共同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根据协议,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范围将扩大到 约旦河西岸 27%的地域,从而出现了一个巴勒斯坦 以、巴和以、约和平条约的签订,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曙光, 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拉宾因此和阿拉法特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是以色列极右势力反对与巴勒斯坦实现和平,骂拉宾是"叛 徒"、"卖国贼"。1995年11月 4日,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举行的10万人的和平集会上,拉宾被一名犹太极端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5岁。
拉宾的死虽然会给中东和平带来一些影响,然而世界走向和平的历史 潮流是不可逆转的,由拉宾等人开创的中东和平道路是无法阻挡的。
42岁的总参谋长拉宾一家原姓“鲁比佐夫”。他的父亲是乌克兰犹太人,十月革命后迁居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想当英雄的鲁比佐夫报名参军保卫圣城耶路撒冷,但由于平足被刷了下来。固执的鲁比佐夫趁人不备将姓氏改为“拉宾”,走向另一位矮个子体检官,竟奇迹般通过了检查。到了中东后,他还在这里找到了与之情投意合的姑娘,并最终定居于此。1922年3月1日,伊扎克·拉宾出生于耶路撒冷。
多年后,已是以色列首任总理的戴维·本-古里安拍着拉宾的肩膀说:“小子,当年要不是我让你老爹通过体检,你就不可能出生在耶路撒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拉宾平静的生活。1941年,拉宾加入犹太人帕尔玛赫(希伯莱语Palmach,意为突击队),成为一名突击队员。1947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26岁的帕尔玛赫上校旅长拉宾奉命率部打通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交通线,从而一战成名。
1950年,拉宾担任以色列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56年晋升为少将,不久又被哈佛大学管理系录取。这期间,他动用军队成功地将冰天雪地中的10余万新移民妥善安置,从而深得民心。1964年1月,42岁的拉宾担任以色列总参谋长,成为以色列军队的最高长官。
1967年6月5日凌晨,在拉宾的精心策划下,以军先发制人,在几小时内就彻底摧毁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随后,以军装甲部队纵横西奈半岛,控制蒂朗海峡,在6天里解决战斗,取得了以军在历次中东战争中最突出的进展。
铸剑为犁1968年2月,拉宾卸去军职,出任以色列驻美大使。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974年6月,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厄夫人引咎辞职,拉宾出任总理。在拉宾的第一个任期,他便开始寻求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途径。他曾出访摩洛哥,恳请哈桑二世国王向埃及总统萨达特转达愿意会晤的信息。
1992年,拉宾再度出任以色列总理。拉宾知道,军人的职责是赢得战争,而政治家的职责是为他的人民赢得和平。因此,拉宾用行动体验着“铸剑为犁”的古训,并主动寻求与曾经面对面作战多年的敌人和解。在一次和平集会上,拉宾曾经说:“和平总会有敌人的,他们千方百计地伤害我们,目的是破坏中东和平进程。但我想告诉你们,我们在巴勒斯坦人中找到了和平伙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1993年9月13日,在华盛顿白宫前,阿拉法特与拉宾两双彼此敌视作战多年的手握在了一起,和平的甘霖又一次滴灌在中东这片干渴的大地上。
伤心眼泪震撼拉宾1993年9月13日以巴和平协议签署后,在以色列国会前的坡地上聚集了10余万人。巨大的海报上,拉宾被画成穿着希特勒的衣服,双手鲜血淋漓,几个黑色的大字写着:“拉宾是犹太民族的叛徒!”
在震耳的喧嚣声中,拉宾走上国会讲台。他说:“我是个军人,还曾是国防部长。相信我,几万名示威者的喊叫,远不如一个战死儿子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我是一个经历过浴血战斗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这是一个转机,虽然它同时也是一个危机……”
第二天,在以色列国会就是否通过以巴和平协议的辩论会场上,拉宾再次走上讲台:“100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我们和炮火、地雷、手榴弹生活在一起。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摧毁我们对和平的梦想。”
《和平之歌》1995年11月4日晚8时,以色列特拉维夫市中心国王广场,一个以色列群众祈祷和平的集会正在举行。
晚8时30分,73岁的拉宾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缓步走上讲台。环顾台下,拉宾不禁心潮澎湃,语气坚定有力。
“请允许我这样说,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要感谢今天在场的每一个人,因为你们都是为了反对暴力、拥护和平而光临的。我和我的朋友西蒙·佩雷斯(外交部长)领导的政府决定给和平一个机会———这个和平将解决以色列大部分的问题。”
“我当了27年的军人,只要和平没有到来,我就会矢志不渝地斗争下去。我相信现在有一个机会,一个争取和平的伟大机会,为了站在这里的人,为了更多的不在这里的人,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
拉宾的讲话一结束,偌大的国王广场上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人还挥拳喊起了要和平不要暴力的口号。此刻,人们唱起一首熟悉的歌曲:“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不要小声祈求神灵。”
这首《和平之歌》是以色列词作家罗特布利特在1969年创作的。它是表达以色列人民渴望和平、抗议无休止战争的第一首歌,但当时的以色列军方认为这首歌中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禁止军方电台播放这首歌。1978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对耶路撒冷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后,一部叫做《文工团》的电影在以色列公演。这部电影真实地描述了《和平之歌》的写作过程和它问世后所引起的争论。此后,虽然右翼利库德集团仍然将其列入禁歌之列,但《和平之歌》已在以色列上下广为传唱。
血溅安息日11月4日晚9时30分,集会结束。10分钟后,拉宾手挽夫人莉娅,缓步走下台阶。人群如潮水般涌来。
拉宾一行在人们的簇拥下走过广场,准备乘车离去。拉宾一边走一边与热情的群众握手。就在此时,拉宾突发奇想,他对佩雷斯说:“你跟我说过,在这个大会上有人要行刺,不知道这人群中有谁会开枪?”佩雷斯把它当作笑话,一笑了之。
当拉宾走到自己的防弹轿车旁,正待保镖打开车门时,一个埋伏在车门旁的男子举起9毫米贝雷塔牌手枪,向拉宾的腹部开枪射击。当拉宾捂住腹部弯下腰去时,凶手又第二次扣动了扳机。此刻,凶手距拉宾只有1.5米远。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凶手一边开枪,嘴里还一边喊着:“没事,这不是真子弹。”
在保安人员制服凶手同时,防弹轿车载着身受重伤的拉宾风驰电掣般驶向医院。在车上,司机和保镖都清楚地听见了拉宾用微弱颤抖的声音说出的此生最后一句话:“我没事,没事……”
子弹一颗打在脾脏上,另一颗直入脊椎。令医生们难以置信的是,其中一颗子弹竟是在国际上被明令禁止使用的“达姆弹”,即俗称的“炸子”。医生们小心翼翼地取出拉宾体内的子弹,但“达姆弹”已在拉宾体内爆炸,大量血管被破坏,血流如注,鲜血染红了手术台。
11时10分,医生和护士走出了急救室,不少女护士脸上挂满了泪花。11时14分,拉宾的高级助手埃坦·哈博走出医院,向守候在那里的记者和人群宣布:总理遇刺身亡。这天,是犹太教的安息日。
和平精神永存1995年11月5日下午,拉宾的葬礼在耶路撒冷的赫茨尔山公墓举行。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一悲壮的仪式,其中有13位国家元首、22位政府首脑。为避免刺激以色列人的情绪,阿拉法特没有出席拉宾的葬礼。葬礼4天后,阿拉法特出人意料地从加沙飞抵特拉维夫,来到拉宾遗孀莉娅的家中吊唁。
葬礼上,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先后致词,盛赞拉宾的伟大功绩。
美国总统克林顿回顾了不久前在白宫与拉宾、阿拉法特等人一起正式签署巴以协议的情形。他引用了《圣经》中的一段故事:“上帝要考验亚伯拉罕(犹太人的祖先)对上帝的忠诚,命亚伯拉罕把自己心爱的儿子杀掉。当全心全意信仰上帝的亚伯拉罕果真准备这样做的时候,上帝派人阻止了他。上帝让拉宾去了,他是在用更加严酷的方法考验我们。”
拉宾外孙女娜娅说:“以前我们从噩梦中惊醒,可现在我们醒来时看到的却是噩梦。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你的柔情。在我们的心里没有复仇的想法,因为悲伤已经占据了所有的空间。”
最后发言的是拉宾生前的助手埃坦·哈博。他拿出一张浸满拉宾鲜血的歌词。这是拉宾遇刺当天在群众集会上同大家一同演唱《和平之歌》时的歌词。“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才读了一句,哈博已经泣不成声。
下午3时30分,8名以色列军官将拉宾的灵柩放入墓穴中。黄土渐渐掩埋了这位伟大的和平斗士,仪仗队鸣枪志哀。没有国歌、只有眼泪的葬礼在犹太教拉比的诵经中结束。墓地上只插了一块小木牌“伊扎克·拉宾,1922—1995”。
这天夜里,耶路撒冷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雨,一连三天……
伊扎克·拉宾活动年表
伊扎克·拉宾1922年3月1日生于耶路撒冷,在特拉维夫长大。
拉宾在1948年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任“哈雷尔”旅旅长,在耶路撤冷前线作战。1950年至1952年,任以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
1964年至1968年任总参谋长。
1968年出年任驻美国大使。
1974年拉宾当选为工党领导人,同年5月出任内阁总理。
1984年9月至1990年担任国防部长。
1992年2月拉宾再次当选为工党主席,1992年6月,工党在以色列大选中获胜,拉宾就任总理。
1994年,拉宾因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所作的努力而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11月4日,遭以色列极端右翼分子的枪杀,经抢救无效身亡。
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的新闻报道-http://www.56.com/u20/v_NDAwMDA5Mz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