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人台简介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
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曲艺,用笛子、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由二人对唱对舞。
2、由曲艺二人台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
历史沿革关于二人台的形成时间和地点,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中的汉族舞蹈,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说它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
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了职业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剧目逐渐丰富,表演日益提高,开始由表演唱向代言体民间小戏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蒙古与河北张家口地区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现了东路二人台的职业班社,有的班子多达十几人。初步有了行当之分,除净、末角外,又发展了其他行当。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戏”形式,由多人饰演不同角色同台演出。同时有少数剧目还加进了武打。音乐、唱腔也有所创新。过去多是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后来则根据剧情,配以多种曲调。有的唱腔向板腔体式发展。东路二人台在建国前没有女演员,西路二人台,则早在职业班社出现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艺人荣双羊和他的儿媳计子玉,岳石匠的女儿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妇同台演出过。直至1946年,计子玉收女徒班玉莲,才成为二人台第一代职业女艺人。
建国后,二人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的河曲、阳高、大同,河北的张北、沽源、尚义、康保以及陕西的榆林、府谷等建立了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和培养二人台演员艺术学校。仅内蒙古西部就有专业剧团五个,以演二人台小戏为主的乌兰牧骑二十六个,此外各地还有许多业余剧团。
艺术特点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角色只有一丑一旦,服装也很简陋,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乐器伴奏只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所唱的多是五更,四季,十二月一类的小曲,如《红云》、《十段锦》、《十对花》等。舞蹈的身段也和秧歌大同小异。多以第三人称进行演唱,情节简单,少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民国以后,随着二人台的向外传播,在演出中,艺人们对二人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从民歌中汲取素材,并加以改编,如《走西口》原来是以第二人称对唱的形式演出,改编后成为以第一人称进行表演,加进了情节和人物的小戏。随着二人台演出内容的丰富,它的音乐、表演和服饰也有所创新。在音乐唱腔方面,由原来的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发展为多曲联用;唱腔也出现了亮调、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等简单的板式变化。在表演方面,根据剧目内容的不同,形成了载歌载舞的“火爆曲子”(又称“带鞭戏”)和重唱工、做工的“硬码戏”。二人台的舞蹈程式有“大圆场”、“大半月儿”、“套月儿”、“风旋门”、“里外罗城”、“药葫芦”、“搬门”、“天地牌子”、“大十字”、“蜂儿扑瓜”等。此外,旦角还有一种叫作“打闪”的舞蹈动作,即右脚别于左腿上,两臂画一弧形,身子稍斜下蹲。系在秧歌舞步基础上,吸收戏曲旦角“卧鱼”身段而创造,为其他剧种所罕见。
旧时二人台演出有一套习惯,一般先由丑角上场说“呱嘴”(又称说“千克”),“呱嘴”都是第三人称的现成段子,由演唱者自由选取。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称“叫门对子”)把旦角叫上场接演正戏。正戏的表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载歌载舞的表演唱,俗称“火爆曲子”或“带鞭戏”,如《打金钱》等,以抒情性的歌舞取胜。起舞时,折扇二人共同,霸王鞭系丑角专用,有时舞双鞭,分上、中、下三路套数,舞姿犹如蛟龙盘柱,上下翻飞。手绢系旦角专用。建国初期,二人台曾吸收二人转耍手绢的传统技巧,将手绢改为八角型,并发展为各种“出手”。不论哪种歌舞,都由慢转快,形成高潮后嘎然而止。另一种是以唱为主的情节戏,俗称“硬码戏”。其中也有一些采取跳进跳出方式表演,如《走西口》、《下山》、《小放牛》、《打秋千》等。这类戏表演比较接近生活,但也有一些虚拟、夸张的动作。如旦角的摸鬓、走碎步、开门、关门;丑角的出场亮相等。唱词、数板、完场诗、道白中的“串话”,都讲究合辙押韵,因完全用当地方言,故与普通话的声韵不同。分为中东、衣齐、江阳、灰堆、尤求、波梭、川板、言前、姚条、发华、出入(入声字)和小字(小人辰儿、小言前儿)十二道辙。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常用比兴

手法,形成的曲调、唱腔、别有风味。在服饰方面,由于艺人经济条件稍有宽裕,添置了一些质地较好的行头。尽管二人台艺术上有了很大发展,但作为一个剧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它的艺术表现力。
表现形式音乐
二人台的音乐是以当地山曲民歌“社火玩艺”中的的殃歌小调和道情戏中的部分乐曲基础,又吸收了内蒙民间小曲以及陕北民歌中的一些曲调的特征而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人台的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有些经过各种速度的变化处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扬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具有优美、清新、秀丽、明朗等特点。
表演
二人台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带鞭戏注重舞蹈表演;对唱由二人交替演唱。
唱腔
二人台的唱腔,基本上是专剧专曲,一曲一调。根据剧情变化,演唱时用慢、中、快的三拍式速度。
二人台的传统音乐唱腔比较丰富,多数是在一些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最基本的曲调有“爬山调”和“烂席片”,此外,还吸收了其他民歌的曲子和其他剧种的一些曲牌,以丰富其表现力。其音乐形式,基本上属于民歌结构,因而作为戏剧音乐还是很不成熟的。为了演唱方便,表演通常只有两人,即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有时一人可以交替饰演几个角色,俗称“摸帽戏”。随着二人台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有的开始尝试由多个演员表演阵容较大的梆子戏剧目,取得较好的效果。
乐器
二人台主乐器有“三大件”——枚、四胡、洋琴。艺人称“枚为骨,四胡为肉,洋琴为衣着,”“三大件”互相配合,互相填补,各抒所长,成为协调,统一丰满华丽的音乐。之外,后来在“三大件”之外还增加了二胡,中胡,琵琶、笙、阮、大提琴、等管弦乐器等,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道具
二人台的服装、化妆仿效晋剧。道具简单,主要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二人台在表演上既有草原辽阔粗犷的风格,又有北方憨直奔放的品味,深受蒙汉两族人民喜爱。
行当流派以呼和浩特为界,二人台的风格流派有西路与东路之分。西路二人台初名“蒙古曲”、“打玩艺儿”、“小玩艺儿”,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榆林地区、忻州地区;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玩艺儿”或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乌兰察布盟、雁北地区、张家口地区。
二人台的行当早期只有一丑一旦,后东路二人台发展出小旦、彩旦、老旦、娃娃旦、小生、老生、小丑、娃娃生等,但仍以丑、旦二人演唱为主。丑又称“滚边儿的”、“丢丑的”,旦又称“抹粉的”。旦角一般头载凤冠,身穿红袄绿裙;丑角载毡帽,身穿黑袄彩裤,鼻梁画一蛤蟆或蝎子图案。表演时亦说亦唱,边歌边舞。
主要剧目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有 120个,多以描写劳动生产、揭露旧社会黑暗、歌唱婚姻爱情等为主要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是载歌载舞、歌舞并生,如《挂红灯》、《打金钱》等。其内容多是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生活。
《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是东路独有的剧目。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剧目。东路二人台的牌子曲大多来自戏曲,配合剧情进行演奏。建国以来,一批传统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卖碗》、《拉毛驴》等以新的面貌登上舞台,同时还编创了许多反映历史题材和现代生活的新剧目,如《方四姐》、《闹元宵》、《杨柳青青》、《烽火衣》等都颇受群众欢迎。
二人台的显著特点是现实性、生动性和通俗性,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揭露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等。其中亦有迷信,色情等消极内容。我们须取舍。整个剧情个性显著,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
主要剧目如下:
《走西口》:反映农民背井离乡走口外的悲惨生活。
《打樱桃》:反映一对农民青年男女淳朴的爱情生活。
《探病》:通过刘干妈探望女儿刘翠荣“病”的故事,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
《打金钱》:反映旧社会艺人的苦难生活》
《打秋千》:反映姐妹二人清明节打秋千的快乐情景。
《捏软糕》: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做生日糕的过程,抒发他们的相爱之情。
《五哥放羊》:反映旧社会贫苦农民的爱情生活》
《挂红灯》:反映正月十五观灯场景及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牧牛》:反映男女牧童热爱大自然之情。
《挑菜》:反映嫂子帮助小姑成全姻缘的故事》
《对花》:通过十月开花对唱,反映农民生活情趣。
《珍珠倒卷帘》:歌颂历史人物。
《卖碗》:揭露封建地主调戏民女的丑恶嘴脸。
《卖菜》:反映男女爱情生活。
《撑船》反映船夫与民女的爱情生活。
《打连城》:一对青年男女的元宵节观灯的欢乐场面。
《尼姑思凡》:年轻尼姑追求爱情生活,逃离寺庙的故事。
《小寡妇上坟》:反映少妇寡居后受到的迫害、欺凌。
《水刮西包头》反映包头受到水灾后群众受难情景。
《借冠子》:反映聪明农妇如何揭露地主的丑恶嘴脸。
《方四姐》:二人台唯一分场大型剧,反映方四姐的苦难生活。
《闹元宵》:由《打连城》扩编而成。
《下山》: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害娃娃》:反映新婚夫妇生育头胎的欢乐心情与民间习俗。
《红云》:关于神话“八仙”的 故事。
《庆寿》:内容与《红云》类似。
《送情郎》:妻子送别情郎的离愁别恨。
《扇子记》:反映一书生和少女的恋情。
《放风筝》:男女少年放风筝的欢乐情景。
《种洋烟》:反映清代种大烟毒害人民的情景。
《住娘家》:反映旧社会婆婆刁难儿媳不许住娘家的现实。
《抽大烟》:反映妇女抽大烟的丑态。
《光棍哭妻》:反映旧社会穷人丧妻之苦。
《洛阳桥》:歌颂古代能工巧匠。
《探小妹》:通过十二月对唱,,反映一对情人的相爱之情。
《报花名》:通过丫环小姐赏花对唱,歌颂花中美色。
《三国题》:反映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故事。
《绣荷包》:通过姐妹二人绣荷包,歌颂历史人物。
《吃醋》反映挣风吃醋的庸俗内容。
《打缸》:反映少女和钉缸少年的相爱之情。
《打酸枣》:反映姐妹二人打酸枣的情景。
《绣麒麟》:反映绣花少妇对情人的思念 。
《扒搂》:反映一对情人在绣楼相会的情景。
《跳粉墙》:反映一对恋人跳墙逃跑的情景。
《十样锦》:通过男女对唱,歌颂十种花名。
《惊五更》反映一对恋人一夜热恋之情。
《听房》:新婚之夜,小姑偷听哥嫂房中动静。
《打后套》:反映后套农民起义的故事。
《十爱》:反映一队恋人相爱之深。
《毛妈妈》:反映新婚女子回娘家的快乐心情。
《偷红鞋》:反映封建婚姻强迫有情人分离的悲惨内容。
《卖饺子》;反映旧社会卖小吃者的悲惨生活。
《转山头》:反映旧社会青年为躲避抓壮丁流浪山中的悲惨生活。
《掐蒜薹》:反映青年男女在菜园中相恋的故事。
《画扇面》:歌颂女画家杨柳清的爱情故事。
《海莲化》:反映少女梳妆打扮的情景。
《小叔子挎嫂嫂》反映叔嫂私通出奔的内容。
《买胰子》反映货郎调戏妇女内容。
《公公骚媳妇》:反映公公淫乱的下流内容。
《叫大娘》:揭露匪兵欺凌妇女的罪恶。
《十八摸》:流氓调戏少女的丑态。
《抓壮丁》:反映军阀抓壮丁之苦。
《五月散花》:在《牧牛》中串演,反映五月的花色。
《水淹金山寺》:白蛇传故事的片段。
《揽工》:诉说旧社会揽工之苦。
《栽柳树》:反映夫妻二人栽树的情景。
《白儿卖布》:赌博导致的夫妻矛盾及妻劝夫改邪归正的故事。
《老少换妻》:反映买卖婚姻造成的畸形婚配事实。
《叹十声》:晋剧《玉堂春》片段。
内蒙二人台在二人台的形成过程中,蒙古族民间艺人荣双羊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初年,荣双羊改变“丝弦坐腔”形式,开始分角色化妆演唱,对二人台的定型、流传和发展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使二人台艺术在演出中出现了重大突破。荣双羊曾来河套的安北、五原、临河一带演出,把二人台艺术带进了河套地区。1931年(民国20年)后,计子玉、樊六的二人台小班曾入套在安北、五原、临河等地流动演出。其中计子玉还在河套教出了不少徒弟。1933年(民国22年)后,河套开始有了固定的二人台职业小班。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巴盟地区共有二人台职业小班20至30个。这些小班少则5人,多则十几人。其中比较有名气的二人台小班有樊二仓、宋其子小班,活动于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部分地区。霍存柱、刘毛匠小班,活动于临河、杭锦后旗地区和磴口县部分地区。于八、朱银全、张根旺小班,活动于狼山湾及乌加河一带。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命名为“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土默川平原是孕育二人台艺术的摇篮,解放后,二人台艺术在土默特右旗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在内蒙古和全国举行的相关大赛中创下佳绩,荣获多个地方和国家奖项。数据显示,目前全旗参与从事二人台事业的剧团、艺术学校等达到20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3000多人。二人台是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人民最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品种之一。
山西二人台2007年10月25日上午,“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挂牌仪式暨首届中国二人台艺术节在山西省阳高县举行。标志着阳高县依托文化品牌,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阳高县区位优越、腹地广阔,是一个人文荟萃的文化大县。二人台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早在该县落地生根,经过几代民间艺术家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既有山西特色,又有内蒙古情韵,兼容多种艺术剧种的表演特色,被称为“盛开在中国艺术百花园中的艳丽奇葩”。成立于1960年的阳高县二人台剧团,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对传承发展二人台艺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2006年,阳高二人台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2006年,该县为使二人台这一地方艺术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走出雁门关,唱响全国,组织有关部门积极申报二人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阳高县为“中国二人台之乡”。2007年9月,该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 “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称号。
历 史
根据资料记载,二人台的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软包”、“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六个阶段。
(一) 打坐腔
二人台是由民歌发展而来的,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则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在冬闲季节,人们围坐演唱,尽欢而散。此为“打坐腔”,最早产生于唐家会、河会,时间是清道光前,著名艺人张三堂等。由于歌手们演唱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加以表情动作,打坐腔逐渐发展成“打玩艺儿”。
(二)“打玩艺儿”
其名源于“社火玩艺”,是河曲民间春节文娱活动形式的的总称。
(三)“搅风雪”
光绪九年,唐家会三官社组织“道情班”和“玩艺班”穿插演出,人称“风搅雪”。
(四)“打软包”
“打软包”就是由班主领班,大伙搭班,组成的职业性演出班子,每班不过十人左右。因其服装道具简单,不过装几个包裹,故称“打软包”。
(五)业余剧团
解放后,二人台获得了新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河曲县已有三十个业余剧团。
1953年秋季,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九位同志到河曲采访,出版了《河曲民歌采访专集》。河曲从此有了“民歌海洋”、“二人台之乡”的美誉。
(六)专业剧团
1956年秋,河曲县政府批准成立了河曲二人台剧团。
1964年3月,二人台剧团转为忻县地区文工团,全团人员调往忻县。
文革十年,二人台剧团受到批判,在舞台上绝迹,许多名演员被迫改行。
1980年,单位独立,“二人台剧团”有演职人员30余人,先后赴太原、晋中、呼市、包头及邻近省、县演出,颇受欢迎。
现状
二人台流行地多在黄河中游两岸及长城内外的农区,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过去的不少剧目内容、曲目、表演艺术已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建设需要,职业二人台剧团面临新老演员交替之际,一种无为困惑的潜在意识影响着二人台。时代要求二人台改革创新与时具进,在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使二人台这朵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