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的雷达观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文词条】流星的雷达观测

【外文词条】radar observation of the meteors

【作者】李春生

1945年开始利用雷达来观测流星。1946年英国的洛弗尔首次用雷达方法观测到流星雨。这种观测方法主要是利用流星(电离)余迹对无线电波的散射来实现的。雷达接收到流星余迹反射的无线电回波时﹐就会在荧光屏上出现一个亮点﹐或者在连续拍照的胶卷上记录下距离随时间或回波幅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经分析研究﹐就可得到流星出现的数目﹑距离﹑高度﹑方位﹑速度以及流星体的质量等有关资料。流星的雷达观测方法不受昼夜﹑晴雨和云雾的影响﹐这一点比目视从五十年代起﹐这种方法就成了观测流星的主要手段。

雷达观测流星用的无线电波长﹐一般约为1~8米(波长小于1米的电波能直接穿过流星余迹﹐而波长大于8米的电波则受到余迹散射而产生衍射)﹐当雷达的天线波束垂直于流星余迹时﹐就可接收到大多数流星的回波。如果雷达波束很窄而且方向已知﹐就可测定流星余迹的最近点。对于流星群中的流星﹐根据单个窄波束雷达在各个方向上的一系列观测﹐可以求得辐射点的赤经和赤纬。利用流星余迹散射电波形成的衍射图形(反映在回波幅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上)和流星余迹的相应距离﹐可以测定流星的速度。

多年来的观测表明﹐用雷达方法发现了用其他方法不能发现的许多白昼大流星雨(即流星群)﹐还排除了以前对于某些流星来自星际空间的猜想﹐完全肯定了所有流星体都是太阳系成员﹐并且提供了在流星出现高度(约 80~120公里)的大气层中的风速﹑风向﹑气压以及离子复合率等高空大气物理资料。近年来使用多站雷达-电视系统的同时观测﹐得到更广泛更精确的流星体物理资料﹐这对于了解这些小天体在太阳系起源和演化上的作用很有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