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密隔舱是用水密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并保持水密的舱区,这种舱区称为水密隔舱.一般海船上的水密隔舱数有8-13个。福建泉州出土的古船就有13个船舱。中国古代海船上采用水密隔舱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
一是水密隔板能起到加固船体作用,增加船体构造强度。由于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起着加固船体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使造船工艺简化。
二是水密隔板将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在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从船的整体来看,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浮力,不致沉没。如果进水太多,船支撑不住,只要抛弃货物,减轻载重量,也不至于很快沉入海底。如果船舶破损不严重,进水不多,只要把进水舱区里的货物搬走,就可以修复破损的地方,不会影响船舶继续航行。因此,水密隔舱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产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
三是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将船舱划分成许多舱室,货物的装卸和管理比较方便。不同的货主可以同时在个别的舱区中装货和取化,提高了装卸的效率,又便于进行管理。便于货物装卸、保管,可提高货物装卸效率。
由于水密舱结构具有这些优越性,受到普遍的欢迎。1974年泉州湾后渚出土的南宋海船,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的元代海船,1982年泉州法石发现的南宋海船,都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形式。新安海船有8个舱区,法石海船大约也是8个舱区。
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郑和宝船及郑和船队的其他海船上,均采用水密隔舱结构。由于这种结构的优点,所以,郑和宝船及其船队能在飓风黑浪、雷电交加的海面上安全航行。
中国船舶采用的水密隔舱结构,很早就受到国外的赞赏。元代意大利施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
英国的本瑟姆曾经考察过中国的船舶结构,并且对欧洲的造船工艺进行了改进,引进了中国的水密隔舱结构。公元1795,他受英国皇家海军的委托,设计并且制造了六艘新型的船只。在他所写的论文中说,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强度的隔板,它们可以保护船只,免得进水而沉没,正像现在中国人做的一样。"后来,本瑟姆夫人在为丈夫所写的传记中指出:"这不是本瑟姆将军的发明,他自己曾经公开地说过,'这是今天的中国人,一如古代的中国人所实行的'。"从此,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