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麟阁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述麟阁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内地区,原名南河沿大街,1945年为纪念抗日将领佟麟阁改为现名。佟麟阁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北起复兴门内大街南,南至宣武门西大街,全长1500米左右。

历史大都时期,佟麟阁路所在位置紧邻大都城墙,是一条与护城河以及城内三海相贯通的人工河道,名为金水河。明朝以后,金水河上游河道淤塞,截断了上游来水,另一方面北京城墙南移,将佟麟阁路纳入城市范围以内,于是金水河从一条人工河演变为露天城市下水道,被人们称为“大明壕”,大明壕北起西直门内,南抵宣武门,纵贯北京内城,今天佟麟阁路所占的是其南端的一小段。市民沿大明壕聚居,沿大明壕形成了一条纵贯北京南北的道路,其中最南端一段名为南河沿大街。便是今日的佟麟阁路。

中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京城市政公所提出针对大明壕的《筹划改筑大明濠方案》,准备对其进行治理,1921年治理工程开工,工程利用拆除北京皇城城墙产生的城砖,修葺大明壕,将其改造为暗沟,其上铺设马路。1930年治理工程竣工,整条大明壕改名为河沿大街,被评定为一等乙类道路,其南段仍然被习惯地叫做南河沿大街。

现状945年经冯玉祥提议,北平市市长何思源签发“北平市政府户字第59号训令”将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铁狮子胡同分别改名为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张自忠路,以示对抗日英雄的纪念。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佟麟阁路的名称被革命化,改为“四新路”。文革结束后改回现名。

位于新华社院内的民国议会旧址佟麟阁路上共有三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民国参议院、民国众议院和中华圣公会救主堂。民国参议院、民国众议院位于佟麟阁路62号新华社院内,是北洋政府时期参众两院,曾经在这里上演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现在作为新华社总社礼堂使用。中华圣公会救主堂位于佟麟阁路85号,是圣公会在北京地区建立的第一所教堂,教堂建筑完美地融合了东西方建筑风格,现为北京赛翁信息咨询中心的办公场所。

现状今佟麟阁路上北京传统建筑风貌基本得以保持,唯南口西侧新华社家属院内数栋兴建于1980年代之后的高层住宅与北京旧城整体风貌极不协调,并且严重违反北京市城市规划对旧城建筑高度的限制,对这条胡同整体建筑风格有一定破坏。

中华圣公会教堂佟麟阁路西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教堂。见到它第一眼就会惊讶于它的“美”。这座精美的教堂就是中华圣公会教堂,也有人管这座教堂叫安立甘教堂,是中华圣公会在北京地区建立的第一座教堂,也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一座。

“中华圣公会”是基督新教六大宗派之一的英国国教圣公会在中国的分支教会,原用英国国教一词的音译为“安立甘会”,1911年才转为意译,称“中华圣公会”。这就是为什么这座教堂既叫中华圣公会教堂又叫安立甘教堂的缘故。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各国便在北京划地占区,当时英国圣公会的传教士鄂方智,在英军占领区里想找房建教堂。后来他相中了宣武门内象房桥附近刑部殷柯庭的住宅,当时殷柯庭全家已经逃离北京,鄂方智便在此地拆了宅子修建教堂。教堂由主教史嘉乐请人画蓝图、找工匠建造,于1907年建成,建成后还举行了祝圣典礼。

这座教堂建筑别具特色,与我们见到的其他教堂建筑不同。它不是哥特式建筑,也不是其他的西洋建筑形式,而是在西洋建筑中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宫殿式”教堂,可谓中西合璧式。整个教堂从外形到内部均为中国传统风格,是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早期代表之作。

这座教堂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中式设计。教堂有个中式的大门,开在南面硬山山墙上。门的两侧和上面雕刻有匾额。教堂的前部和中部顶端各建有一个八角形重檐中式亭子。亭子是作为采光的天窗和教堂的钟楼使用的,这样的设计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教堂不仅外部设计独具匠心,内部的装饰更是与众不同。笔者到教堂探访时,曾有幸进到教堂内。它不像其他教堂那样以砖石或水泥为主体,而是完全采用了中式设计,使用上好的木材建造,并配有精美的雕花,简直就像是中国的“宫殿”。来到教堂的亭子下,抬头仰望时阳光透过亭子层层镂空的间隙照进教堂里,此时亭子就像天空中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折射出奇异的花朵。

据说教堂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呈双十字形。为了探明真伪,笔者真就跑到教堂附近,准备登高俯瞰。在教堂的东侧,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座高楼,费尽力气登上楼的顶层,从上面俯瞰下去,笔者立时惊讶于眼前的场景。灰白色的教堂如同一个巨大的双十字,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此时正是夕阳将下,落日的余晖洒在教堂上,发出道道温柔的光芒。

大爆炸谜团一样的王恭厂大爆炸

现在佟麟阁路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在明代老地图上标注着王恭厂的字样,这说明明代掌管营造火器的王恭厂便设在这里。据明史记载王恭厂与盔甲厂,同归工部军器局统辖,王恭厂主要负责铳炮、火药的制造。王恭厂所在位置大约在今新文化街以南,宣武门西大街以北,闹市口南街以东,佟麟阁路以西的永宁胡同与光彩胡同一带。清代,王恭厂被废除,在王恭厂地界逐渐形成了街巷,东段称永宁胡同,西段称后王恭厂,为镶蓝旗地界。1911年后,后王恭厂又讹为后王公厂。1965年两段合并统称为永宁胡同。

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时(即公元1626年5月30日上午9时),王恭厂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而又十分离奇的大爆炸事件。这次爆炸原因不明、怪象连连、死伤惨重,是“古今未有之变”有人甚至将其列为世界三大奇异灾难之一。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时,开始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顷刻间,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若乱丝、若五色、若灵芝状的烟气冲天而起,经久方散。北自阜成门,南至刑部街,长四里,宽十三里的范围内,拔大树二十余株,根在上而梢在下,近厂房屋倾倒,木在上而瓦在下,断木、瓦石、人的手脚、耳鼻像下雨一样从天而降。石附马街一个500公斤重的大石狮子竟飞出顺城门外。象来街的象房全部倾倒,成群的大象受惊而出,四处狂奔。事后清查损失,实塌房屋一万零九百三十间,压死男女五百三十七人。自顺城门大街(今宣武门内大街一带),至刑部街(今西长安街一带),尽为齑粉,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叠,秽气熏天……

这场大爆炸不仅损失惨重,更让人颇为不解的是爆炸中还发生了许多奇怪的现象。一是脱衣现象。死者与伤者以及无恙者,都在灾变中瞬间被剥光了衣服,赤身裸体。一顶路过此处的女轿,灾变时被掀去轿顶,女客衣饰尽去,赤体在轿,却毫发无伤。还有一位路人在灾变时,只觉帽子、衣裤、鞋袜瞬间俱无,大惊其妙。二是人在瞬间突然消失。承恩寺街上八名轿夫抬着一顶女轿行走时,正赶上灾变,大轿被打坏放在街心,而轿中女客及八名轿夫却全都不见了。还有一位杨总兵走到圆洪寺大街,只听一声巨响,他和他的7个跟班,连人带马消失了。

更令人称奇的是爆炸发生后,竟有人说在爆炸发生前有奇怪的征兆。5月2日夜里,前门角楼曾出现“鬼火”,发出青色光芒,有好几百团之多,飘忽不定。不一会儿,鬼火合并成一个耀眼的大团。还有人传说,府右街的巡城官兵数次听到空中隐隐传来乐声,他们顺着声音找到地安门火神庙前,发现乐声是从庙内传出的,于是推开庙门,只听一声巨响,一道冲天而起的红光直奔西南方向,接着王恭厂就发生了爆炸。

这些传闻又给王恭厂大爆炸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有人猜测,王恭厂大爆炸是因厂内储存的火药发生爆炸引起的,也有专家分析当年只是一次不大的地震而已,但是说到其中发生的怪事,大家就无法解释了。王恭厂大爆炸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