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瞿塘峡之西门。陕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故名。长江上游之水纳于此门而入峡;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 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因瞿塘峡地当川东门户,故又别称夔门。宋陆游《新春感事八首终篇因以自解》诗之四:“忆到夔门正月初,竹枝歌舞拥肩舆。”
杜甫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从白帝城向东,便进入长江三峡中最西面的瞿塘峡。它包括风箱峡和错开峡两段水峡,从白帝城到巫山县大溪镇(黛溪镇),全长约八公里,在三峡中最短,了最为雄伟险峻。 “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陈毅同志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中写到的夔门,在瞿塘峡入口处。它“岸崖又壁立”(郭沫若诗),就象巍然屹立在江面上的巨大闸门,山 岩上镌刻着“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因为奉节古称夔州,所以叫它夔门,瞿塘峡因此也有“夔峡”之称。长江劈此一门,浩荡东泻,正如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在《长江》一诗中所描写的:“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咆哮的江流穿过迂回曲折的峡谷,闯过夔门,呼啸面去。

第五套人民币10元背面夔门(见右图)
夔门游记太阳刚刚从背后的山尖露出光亮,霞光满天,把天上的云彩涂染成红色、金色、灰色的斑斓。云静静的挂着,风停了,四周一片静谧。
站在夔门山上,可以看到长江两边高耸的悬崖。江水滚滚,从夔门汹涌进入渐渐狭窄的河道。江面渐渐亮了起来,清晨的山岚在岸边的悬崖浮游。缕缕乳白色的薄雾,缠绕在伸向江面的树梢,时而伸展,时而收缩。
我从叶儿巴村出来,决心走过夔门,到下一个村子。昨晚,房东老顾已经告诉我了,在这两个村子之间,就在岸边的悬崖上有一个山洞,早先听人说过,那个洞是躲避战乱的藏身之地。我想自己去看看,是否能寻找到我想要的东西。老顾还说,到下一个村子,山上有一条路,平时人们都走这条路。但是,要找到那个山洞,只能走悬崖边的一条小路,走过山洞以后,崖边的小路会渐渐往上,和山上的路汇合。
我顺着一条看不见但是能走过去的小路,渐渐下到江边的悬崖旁,这里离江面大约三十多米。沿着江流的方向,隐约可见有一条蜿蜒石路。路是人踩出来的,仅有一人宽窄,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扶栏或索条,隐隐可以看到有些青石板的路面。路的一边是滔滔长江,一边就是悬崖。悬崖上有一丛丛的灌木,走到险处可以拉着这些灌木支撑身体。我看看前方,想着只要慢慢走,保持身体平稳,大概可以过去。
江面上还没有过往的客轮,航标灯也没有熄灭。低头看去,江水似乎比较平静,时而翻滚出几个漩涡,夹着树枝、木板,翻了几下就看不见了,过了一会,便从很远的下游露出来。对面的悬崖上,有一座航道工的小屋,太阳光已经照到小屋红色的屋顶,在晨雾中显出金红色的反光。
在第七届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陕西园建夔门景观(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