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小车舞中的小车是用竹竿、彩绸、纸花制作、装饰成的一辆独轮车。这种独轮车,架在演员身上,并设置假腿于车面,使假腿形成盘膝而坐的形状。
小车周围用布围裹,车的两侧绘制有车轮图案。在表演时,前面有拉车的人,后面有推车的人,两旁有帮助车子前进的人,由数人共同组成小车舞的活动,反映民间一定的生活情趣,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
小车舞的表演者,可以扮演古代的人物和故事,也可以扮演现代的人物和故事,但是,乘小车的人,必须是姑娘、媳妇的打扮,如果是男扮女装,也须装扮成姑娘和媳妇,而不能装扮成老太婆。
以大同市口泉一带的小车舞表演为例,乘车者扮演新娘,拉车者扮演媒婆,推车者扮演老翁,帮车者之一一名是新项,一名是丑角。这里的小车舞,表现出旧社会山乡农民迎亲路上的情趣。乘车人走“十字步”,推车人走“行进步”,帮车人走“大十字步”,丑角表演者没有固定步式,跑来窜去,扭前扭后与新娘嬉逗调笑。这小车舞在表演时,拉车人的舞步难度较大,而且脚步起时快,落时慢,左脚迈向右前方,右脚要迈向左前方,按照这种步子斜线向前行进。在行进中,三步一停成为“丁字步”,与此同时,脖梗、肩、腰、胯各个部位也随之轻松自如地上下颤动,发力点集中于脚跟和腿部,在行进过程中膝盖不弯曲,称为“三滴水”的趔趄步,途中,还要做“跑步抢车”、“屁股墩抢车”等项特技。表演中,五个人互相配合,表现出上山、下坡、拐弯、摸角、陷入泥沼、抬车出坑等等情节。在做这些情节的过程中,把各个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表演出来,而且把性格特征反映得活灵活现。
小车舞的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各一面,大钹两副、小镲一副,同时还使用两面罕见的瓦盆鼓。瓦盆鼓,是一种在口径四十厘米的红瓦盆上蒙上牛皮制成,鼓两旁有耳,耳中穿有环,环上系上红色丝绸,挎于脖颈,然后吊在胸前,用捶敲击,两面鼓的音阶相差五度,发音清脆悦耳,使舞蹈更富有古朴风格和乡土特色。
小车舞在山西全省流行,但表演的风格,表演的情节,表演中的服饰各有千秋,在方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各地有各地的独特之处。
小车舞的服饰道具有:木制手推小车、蒲扇、烟袋、手巾、老头及老婆(或媳妇、小孩)穿的民族服装。小车的制作方法:先以圆木棍扎成三角架,四周围上彩布,中间空出站一人的位置,车两侧布上画车轮图形,车把上拴一条彩绸让推车人挂在脖子上,车前再拴一彩绸供拉车用,车前端扎一双假腿脚,坐车的演员进入车内后,使人看上去好像盘腿坐在车上一样,车上还要扎彩花彩绸,增加美感。坐车人用的蒲扇往往是没边的烂蒲扇,推车的演员通常是丑角打扮,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喜剧色彩。小车舞的表演,有的两个演员,一个扮推车的老汉,一人扮坐车的老婆,扮老婆的也常常是男演员。有的三个演员,多了一个拉车的媳妇或小孩。表演小车舞也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送京娘》、《别家》、《夜逃》,也有宣传计划生育、走娘家、赶集的。舞蹈动作有:起车、搬车、扶车、快行、慢行、上坡、下坡、撞车等。表演内容幽默风趣,欢快活泼,有说有唱,有打有闹。小车舞唱腔多是豫剧曲调,也有唱太平调、道情的,表演时,几个演员,互相配合,边走边唱,边说边闹,翩翩起舞,很有乡土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