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碑刻

[汉语拼音]bēikè

[英文]inscriptions on a tablet

[解释]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图画

2.中国书法艺术载体之一。将书写好的墨迹复写于平整的石板(或石壁)或木板上,然后镌刻而成。后人经椎拓,以拓本形式供欣赏和观摩、临池,称碑帖。碑刻一般包括:碑、建筑刻石、摩崖刻石、墓志等。碑由底座、碑身、碑额组成,底座有时雕成赑屃( 乌龟 )形象,碑额则浮雕成双龙盘绕,碑身镌刻碑文,有时碑文背面,即碑阴处或两侧均刻有文字。著名的碑汉代有《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东晋有《爨宝子碑》,北魏有《郑文公碑》,唐有《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等。建筑刻石主要是在石质的建筑物上镌刻含有纪念性或题记性的文字 ,如汉代的石阙 、石祠,北朝的石窟等均有刻石文字,著名的有汉代的《少室石阙》、《芗他君祠堂刻石》,西晋的《枳阳府君神道阙》,北魏的《龙门二十品》等。摩崖刻石,一般刻在较平整的石壁或山崖上,著名的有汉代的《西狭颂》、《石门颂》,北魏的《石门铭》,北齐的《 泰山金刚经 》,南朝的 《瘗鹤铭》等。有的摩崖刻石亦被列为碑,如北魏《郑文公碑》。墓志专门用于丧葬,内容为墓主人行状,作为书法艺术来讲,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志最为丰 富,主要有《王浚妻华芳墓志》、《刘怀民墓志》、《刁遵墓志》、《张黑女墓志》等。

先秦碑刻平山县三汲公社发现的大篆(籀文)碑刻,建立的时间约是春秋战国时期白狄人建立古中山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碑刻之一。《史记· 秦始皇本纪》言:秦始皇在东巡时立下六块碑刻,今仅存《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泰山石刻》刻于前219年,毁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

北朝碑刻北朝碑刻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北魏书法方劲古拙,以《张猛龙碑》、《敬使君碑》、《曹恪碑》为代表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魏碑无不佳者”。

隋唐碑刻正定隆兴寺内保存的《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

元代碑刻

赵孟頫代表作品有《仇锷墓碑铭》、《胆巴碑》、《妙严寺记》等,危素代表作品有《御制皇陵碑》、《义门王氏先茔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铭》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