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乳山市白沙滩镇宫家庄村,每年正月十三都要进行一项活动———海祭。

正月十三晚上,吃过海祭的饺子,渔民们开着小手扶车满载着祭拜用的烟花、鞭炮等热热闹闹地向海边出发了。在月明星稀的夜空下,渔民们跪在沙滩上,面向大海,双手合十,阵阵的海涛声伴随着喃喃的祭语,他们在虔诚地祈求海神的庇佑与恩赐。有些年轻力壮的后生们还要驾起渔船,划到千米之外的海岛上,下水祭拜海神。零时一到,海滩上霎时热闹起来,鞭炮声、海浪声、笑语声混合在一起,人们像比赛一般,铆足了劲儿放,仿佛放多少鞭炮就可以打到多少鱼虾一样。

卑南族海祭●节庆由来

关于海祭的由来,相传是这样的:卑南族的祖先的马拉少为了寻觅可以当食物的植物,一天乘船来到了太平洋上的兰屿岛,其间爱上了雅美族的姑娘代班,并娶她为妻。但他不忘到兰屿的目的,在不断寻找下,果然发现岛上有一种珍贵的主食——小米。但当地规定不允许将小米种子带离兰屿,对种子的管制相当严格。他多次携带均被发现而告失败,最后的马拉少灵机一动,试着将种子藏在自己的下体包皮下。才将小米种子顺利引进驻地及台湾本岛。

●活动内容

感恩海祭就是为纪念的马拉少而设的。每年七月,族人在长老率领下来到海边,以小米酒和槟榔遥祭。祭典简单隆重,只有族中男子才能参加,当天下午在少年会所广场进行摔跤。

噶玛兰族海祭每年三到七月,是飞鱼和各种鱼类洄游,经过东海岸海域的季节,四月当刺桐花开时,花莲丰滨新社部落的噶玛兰族人,会在清明节的一个礼拜内举行海祭,祈求海神、祖灵保佑族人,出海平安、渔获丰收。

头目带领下,花莲丰滨新社部落长者,一同举杯,祈求海神与祖灵保佑族人出海平安、渔获丰收。这是新社噶玛兰族人的传统海祭,按照传统时节,每当刺桐花开,在清明节的一个礼拜内就要举行海祭,族人分别在部落的海边和港口举行,向海神及祖灵献酒及在竹签上各三块猪肉、猪肝。

祈福的长者们,把三块肉往海边丢,之后再把还串三块肉的竹签插在浪边上,当海浪变大,就表示海神、与祖灵来吃东西了。

海祭祭典仪式,充分展现噶玛兰族人对海和祖灵的敬畏,不过其实新社部落的海祭,是从1990年代中期才回复过来,过去外来宗教在部落深耕的缘故,族人不敢触犯教义,大多混合举行,而今年族人凝聚共识,决定用最传统的祭仪进行,完全屏除其它宗教影响。

阿美族海祭「海祭」又称「捕鱼祭」,是台湾最大的原住民族阿美族的传统节日。阿美族的「海祭」北部阿美族称为miladis、海岸阿美族称为misacepo’、马兰阿美族则称为mikesi’。

●节庆由来

阿美族的「海祭」又称「捕鱼祭」,是仅次於丰年祭的年度盛典。根据阿美族的习俗,常在婚丧喜庆之后举行捕鱼活动,传统的丰年祭也常以捕鱼活动作为开始和结束。阿美族人藉捕鱼一事,教导后膜F解及尊重自然,建立长幼生活经验的传承,男子也从中强化自己对家族的责任。

●活动内容

传统的捕鱼祭是在每年国历6月第二个星期日举行,吉安乡东昌部落的阿美族

青年在花莲溪出海口搭起帐篷,并且捡拾附近大石块制作祭台,祭司谨慎地将各式祭品及渔网摆放在祭台上,口中念著祝祷之词,向海神祭拜,祈求祖先庇佑捕鱼活动进行顺利,以及来年部落作物丰收。

祭司完成「海祭」仪式后,各阶层干部接受长老训令,开始整理装备,各自寻觅渔捞场,在海滨活动三天二夜,禁止女性进入营地。这段期间严禁吃「外食」,完全就地取材,主要目的在训练青年野外求生之能力。到了第三天,部落中妇女才能前往活动地点30公尺外的接待亭送礼物或食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