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墩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特点: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随葬品多为印纹陶器、原始瓷器和带地方特征的青铜器。研究者多认为是吴越文化的葬俗。

土墩墓是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然后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土墩墓是适应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较浅的条件,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太湖周边地区的良渚文化中。

良渚文化有60%左右的遗址属所谓的“土墩遗址",这种土墩系人工堆造而成,一般高约六米,也有少数高度在两米左右。许多土墩上发现有由祭坛和墓葬组合而成的所谓祭坛墓地,由以早期的赵陵山、张陵山,中期的瑶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

浙江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的反山遗址,是一座高约5米,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30米的人工堆筑的土墩,墩上发掘清理了7座良渚文化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发现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居民,在当地崧泽文化遗址和墓地的高地上面,专为建造墓地而堆筑起土墩,其上共发现10座墓,在早期文化层内发现3座平地堆土掩埋的墓葬,可能是菘泽文化葬俗的遗风。其余7座墓均发现于晚期人工堆筑土墩之上.由此推测,堆土墓和土墩墓在长江下游一带先后出现,他们之间可能有承袭、演变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