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何丹,原为四川人,后定居松兹。西汉末年,曾在朝廷担任散大夫(谏官)之职,因秉性忠直,多次上疏弹劾王莽,被贬为松兹县令。张何丹至松兹后,爱民如子,十分重视农业,培育出一种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优良稻种?仙田瑞谷。后来他把县治从仙田铺迁至今县城。张何丹为官期间,日夜操劳,讲究法治,体恤民情,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其中“斗米斤鸡”奇案,一直传诵至今。
宿松摘抄
宿松县城自西汉迁到县址后,一直处于有县无城的状态,到明末才有真正的县城。据《宿松县志。舆地志。城池》条载“明万历年间,郡守赵寿祖定址报行,旋寝。崇祯丙子,监军史可法至邑,创建城议,寻以协理军门驻皖,疏请俞允。复疏太平府照磨苟天麟补松令,任城事。”从这里可以看出,首建县城与三个人有关,县城定址的是郡守赵寿祖,再次提议建城并上报批准的是史可法,负责建设的是苟天麟。而三人中史可法,当为首功。县城从崇祯丙子(1636)年动工,到庚辰(16 )年完工。建有六门:东寅宾、南熏阜、西鳌奠、北拱辰、小东集贤、小西永济。环城四里,垛口1420个,层楼六座。
宿松县治今昔
宿松,原名松滋,是在西汉松兹侯国的基础上建制的。而在这之前,唐、虞、夏、商四代属于扬州之地域。周初为群舒地,属于扬州舒国,后并入皖国。春秋时,先属吴,后属越,随着吴越楚三国之间的相互吞并,到战国周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时属于楚。秦初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属于扬州的九江郡。西汉高后四年,即公元前184年,始置松兹侯国于仙田铺,夷侯徐厉以旧勋封为松兹侯。自此,才有正式的地方建制。松兹侯国于西汉末(公元5年)王莽篡位时废。 松兹侯国降为县。同年,中散大夫张何丹上疏弹劾王莽,被贬为 松兹令,初始治仙田,后又择地于今县城,并重新建造新县邑。晋初,使县民迁徙到古寻阳(黄梅县西南的寻阳渡),成帝时,在寻阳侨置松滋郡,并把古鲟镇(今复兴镇江滨)作为当时治地。后虽然郡改为县,郡址迁往柴桑(今九江),但从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县治一度在古鲟镇,后又迁回现址,一直到今。
宿松县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江西彭泽县二百五十里,西至湖广黄梅县九十里,东北至太湖县八十里。汉皖县地。晋末,侨置松兹县,属庐江郡。梁置高塘郡。陈大建二年,吴明彻等伐齐,高塘郡来降,是也。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高塘。十八年又改为宿松县,属熙州。唐武德四年,置严州于此。八年,州废,县属舒州。宋因之。绍兴中,省入望江县,寻复置。县无城,今编户十六里。
○松兹废县县北五十里。晋以后,侨县治此。今其地曰仙田,有嘉禾无种自生。《志》云:县北三十五里又有旧县埠,其河亦曰旧河。
○得胜山县南四十里。元末,余阙守安庆,尝败贼于此。其相近者曰大炉山,上有铁冶。又跨池山,在县南六十里,多事时,每为兵燹之冲。○烽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高敞,可以瞻望。高齐时,淮南与陈人分江为界,尝置烽火于此,因名。
马头山县东八十里,峰岫纡回,岩嶂屈曲,以形似名。晋咸和三年,谯国内史桓宣以祖约作乱,帅众屯此。约自寿春遣祖涣等袭湓口,攻皖,因攻宣。毛宝驰救,击却之。○陈汉山,在县西北八十里,相传昔有陈汉者结寨于此。其地险固,豪民往往据为屯聚之所。又严恭山,在县北三十里。山突起五十余丈,环亘十余里,唐严州以此山名。其相近者曰龙门山,又北十里曰石门山。
小孤山县东南百二十里,与江西彭泽县接界。旧时峙江北岸,与南岸群山对峙,为控扼处。元天历中,立铁柱于山上,长三丈有奇,曰海门第一关,江流经此,湍急如沸。至正中,余阙守安庆,倚小孤为捍蔽,小孤败,安庆遂不支。既而明师西讨,至小孤,其守将丁普郎迎降。未几,明帅复繇陆道而进,自宿松抵小孤。成化二十年,江水忽分流于山北,流日益广,自是屹立中流,大江澎湃,环于四面。山有石级百十有一,纡回而上,岩林泉石,颇饶胜致。其南下曰彭浪矶,矶躅为马当山;北下为蛾眉洲,与小孤相映带。正德十四年,宸濠以南昌叛,遣将犯小孤,沿江焚掠,进寇望江,抵安庆。说者谓小孤、安庆如唇齿相维,为金陵西面之险云。今详见江西彭泽县。
小隘岭县西南八十里,与湖广黄梅县分界。《志》云:县西百三十里有寨子镇,即黄梅境内矣。又窑岭,在县西二里,以地多陶冶而名。○凿山洞,在县东十五里,洞可容千人,为古仙栖隐处。
○大江在县南百二十里。《江防考》:小孤山为江面险要,大江经此,分流东下,入望江县境。有小孤巡司,与安庆、九江官兵以时巡哨。小孤之上二十里曰杨家洲,下十五里为毛湖洲,稍东为沙湾角,俱盗贼出没处也。
龙南莲若湖县南三十里。中有浮洲,涌若螺黛。又东南三十里为白荆湖,其相接者曰湾池,上有山。又有污池市及污池渡,中分三十六段。又有棠梨湖、小黄湖,俱相连接达于县东八十五里之张当池,趣望江县之泊湖,至雷港入江。○大、小豆溪,在县东三十里。又县东六十里曰大、小伯涝河,合流于张富池,接杨湾口,达于泊湖。
摄湖县西南四十里。又西南十里曰麻湖,其相接者曰牌湖、周泊湖。又西南八十里曰湖,周回甚阔,中产鱼。又西南注于江。《志》云:县北六十里有三溪河,其水出蕲黄境内,有三泒,流入县境,汇于隘口,南入大江。○浮湖,在县东南六十里。又东南十里曰黄湖。又县东南百里曰茅湖,皆相通注,汇于望江县之泊湖。
桑落洲县南百三十里。《寰宇记》云:洲在县西南百九十里,与浔阳分中流为界。江水自鄂陵泒而为九,于此合流,谓之九江口,即刘毅为卢循所败处。又东为武林洲,即桑落洲之尾也。今详见江西德化县。○孟洲,在县南四十里,洲连龙湖。又有黄洲,连竹墩渡,其相近者曰黄陂洲。又南四十里曰杨柳洲。《志》云:县东四十里有望子洲,其相连者曰大泊湾。
○泾江口镇在县西南,有巡司。《志》云:小孤巡司而西六十里,有泾江口巡司。又西六十里为归林镇,有归林滩巡司,俱濒江戍守处。○枫香店,在县北四十里,亦曰枫香坂,向有枫香驿。明崇祯十年,流寇犯境,官军御贼于此,败绩。
屏风寨在县西三十里西源山中。其山自麓至顶,有九井相贯,层岩峭壁,险固可恃。《志》云:县有寨十,在县北者曰九层、田氏、伞架、土峰、城河凡六寨,在县东者有北林、石氏二寨,县西北又有白牙、东林二寨,与屏风为十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