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奖全称为安东尼特•佩瑞奖,是由美国戏剧协会为纪念该协会创始人之一的安东尼特•佩瑞女士而设立的。佩瑞于 1888年出生于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1906年,年仅18岁的她首度登上舞台,并很快成为当时百老汇最知名的女演员之一。此外,佩瑞还是很有影响力的舞台剧制作人和导演。1917年,她与多位女性舞台剧工作者创立了“舞台剧女杰战时救济会”,并发起了一连串的义演和义卖活动,以支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受难民众。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救济会改名为美国戏剧协会,作为该协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佩瑞,积极推广舞台剧艺术,促成剧院、戏校等的设立,也培育出一大批百老汇明星。据称,家境富裕的她为推动百老汇舞台剧的发展,自掏腰包扶持新人新剧,到1946年她去世时,居然欠下了80万美元的巨额债务。为此,美国戏剧协会董事会在她辞世后,决定以她的名字设立奖项,以每年表彰、鼓励百老汇剧院表演的杰出成就。
1947年4月6日,第一届托尼奖在纽约市著名的华尔道夫大饭店揭幕,并由佩瑞的好友兼合作伙伴、美国戏剧协会主席布鲁克•佩贝顿主持。当时的决策机构6人委员会聘请了15位专家,通过秘密投票方式选出了获奖人。从那之后,托尼奖与百老汇的艺术声望、美学地位和票房收入等一起,成为全球舞台艺术的焦点。
奖杯、奖项与声势据记载,头两届托尼奖的获奖者并没有奖杯,他们所得到的是一张奖状和一盒雪茄烟外加一只钱包之类的奖品,同一奖项也往往为多位获奖者同时获得。而且, 1955年以前的托尼奖未实行事先公布提名名单制度,而是直接公布评选结果。早期的托尼奖也往往在饭店举行,主办者除了颁奖典礼之外,还安排了晚宴、舞会甚至是猜谜游戏,与今天比起来更象个派对。只是在1949年,美国布景师协会帮助托尼奖举办了一次奖杯设计评比活动,赫尔曼•罗西的设计最终胜出之后,才有了今天的托尼奖奖杯。该奖杯正面是希腊悲剧、喜剧的面具,反面则是佩瑞女士的浮雕头像。早期的托尼奖通过广播向全美转播。1956年,托尼奖被电视台正式转播,如今已是备受关注的年度热门电视转播节目之一,以至每次托尼奖颁奖之后,当地各大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全是获奖剧目的大幅广告,其势头毫不逊于好莱坞大片上映前的广告。
1947年的托尼奖设立了8个奖项,只有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最佳导演和作曲等个人奖项。而随着时代的前进,托尼奖的项目也逐年增删,并修正名称。现在的托尼奖正式奖项共有21个,除了话剧类的最佳剧作、导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重推剧目以及设计类奖项(其中的布景、服装、灯光奖由话剧和音乐剧新旧作品共同角逐),其余11个奖项皆属音乐剧的范畴,包括最佳音乐剧,最佳经典音乐剧重演,最佳音乐剧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最佳音乐剧导演,最佳音乐剧剧本,最佳词曲,最佳编曲和最佳编舞。早年的托尼奖还设置过最佳指挥奖,也曾设立过单独的作曲奖,歌词创作则与剧本奖合并。后来,指挥奖被取消,作曲作词被合并为最佳词曲,至1997年又增设了最佳编曲。
完美的商业运行机制今天的托尼奖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商业运行机制。据托尼奖官方网站介绍,托尼奖现由美国戏剧协会和美国剧场制作人联盟联合拥有,由“托尼奖产品公司” 负责具体运作。尽管托尼奖声名显赫,但实际上其奖励范围相当有限,只有在纽约市曼哈顿岛上的百老汇剧场演出的特定节目,才有参赛资格。所谓特定节目,主要包括一般的音乐剧、歌舞剧以及话剧、脱口秀等。但有些纯舞蹈的表演项目(如前几年颇受欢迎的《永恒的探戈》)或是一些综合秀(如1989年集名编舞家、导演杰罗米•罗宾斯数十年经典创作片段的《百老汇之夜》等节目),在资格认定上还得由美国戏剧协会另行开会决定。此外,在戏院资格的认定上,托尼奖规定这些戏院的座位数必须超过美国戏剧协会所规定的标准,这一标准则每年视情况而定。如2002~2003年度须达到500座以上,方可被视为“百老汇制作”。尽管如此,每年在这区区三、四十间戏院中上演的连台好戏,仍旧主导了全球大半戏剧人口的注意力。尤其是百老汇的灵魂——音乐歌舞剧,更是吸引了亚洲、欧洲等地许多剧人及观众到此观摩欣赏。而托尼奖音乐剧类的获奖名单也因此成为各国乐迷、戏迷争睹名剧、抢购名曲碟片的“风向标”。
评选程序在评选方面,1947年时的托尼奖评委由美国戏剧协会董事会成员担任,这些成员代表着剧院管理层、表演者和技术部门。1954年,评委会成员扩展到非戏剧协会成员的其他专业人士。今天,这一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除了美国戏剧协会董事会成员,评委们还分别来自美国戏剧演员协会、剧作家协会、舞台导演和舞蹈家协会、布景师联盟、剧院代理商和经理人员联盟等,目前人数约达700名。
除评委会外,托尼奖还设有提名委员会,委员由托尼奖管理委员会聘请的30位百老汇专业人士组成,每人任期三年。这些人的任务就是认真看完每一场百老汇秀,并在提名截止日前的星期日下午开会,讨论提名名单。为保证提名公正,托尼奖委员会还聘请了一家会计公司担任外部审计工作。
辉煌与隐忧托尼奖发展至今,已经迈过近60个年头。研究其历年来的获奖剧目,可发现它不啻是一部现代音乐剧的发展史。从1949年正式颁奖时的最佳音乐剧《吻我,凯特》、1950年席卷所有音乐剧奖项的《南太平洋》,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名震四方的迪斯尼巨作《狮子王》、《金牌制作人》,到2003年大获全胜的《长发飘飘》,百老汇音乐剧艺术发展的起承转合历历在目。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窈窕淑女》、《屋上的提琴手》等古典作品的光耀一时,七十年代百家争鸣的剧坛现象,均在托尼奖榜单上得到了印证。至于1984~1985年度最佳音乐剧男女主角及编舞三大奖的全部空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音乐剧制作对百老汇的大举进攻,以及其时美国本土音乐剧创作的萧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百老汇受到的票房压力更是越来越大,整个音乐剧场的创作风气则渐趋保守复古。这可从1994年起托尼奖中许多音乐剧奖项被再度推出的经典剧作拿走这一现象中,得到一连串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