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代,于天安门“T”形广场皇城最南端的大门,其门址就在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该门于明代时叫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元年(1912)改名中华门。明永乐年间该门建成时,朱棣命大学士解缙题门联,缙书古诗:“明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据(大清会典)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蔚为壮丽。辛亥革命后,京兆尹王冶秋题写“中华门”匾额,此门于1954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被拆除。
大明门是皇帝、宗室参加重要庆典出入之门。明清时期,每年冬至皇帝祭天,夏至祭地,孟春祈谷,以及到先农坛亲耕等,遇到这些大典,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明门豁然洞开,皇帝头戴金冠,身穿龙袍,坐着御辇,威风凛凛地由此门出行去举行祭祀典礼。
大明门
天安门广场前中轴线上的正南门,为大明门 ,明朝时它是京都皇城的正南门。按照周朝礼制,在进入皇帝寝宫前,要经过紫禁城五重门,大明门的位置,相当于古代帝王禁城五重门中的头门,门的左右两侧是公生左右门。大明门是沿用元大都宫门的名称,元代宫中有主殿叫大明殿 ,殿前有大明门,明永乐重建时沿用大明门的旧称 大明门至清顺治年间改名大清门 ,辛亥革命后民国改称中华门
大明门面阔40米,门高21米,正中开三券门 门前为棋盘街,围以石栏,左右各设石狮下马碑1座,门内东西两侧有千步廊向北环抱形成中轴御路,通向皇城正门承天门。
大明门与皇城正门、禁城正门为皇城中轴线上的三大中门,大明门除国家大典以外,常年不开,只有皇太后慈驾 皇帝乘舆 祭天 出巡 皇帝 皇后 大婚时,才能从三大中门逐门通过,昭示皇帝的 天威神权。
步进大明门,迎面所见的雄伟城楼就是皇城正门--天安门,在两大皇城 中门 之间,四周被高大红墙包围的御内广场,就是天安门广场 广场东西长366米,南北宽323米,总占地面积为十一万八千平方米,可以容纳观众 游客十余万人 过去这里是皇宫禁地,严禁黎民百姓 闲杂人等过往出入 。
广场由大明门开始,自南而北依次有文武台 千步廊 车辇房 长安左右门 太庙门 社稷门 御路华表,金水河玉带桥守桥守门石狮 天安门等布局严整 左右对称的重要建筑,这些建筑,表达了封建宗法礼教与帝王的无上权威,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