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陀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文学名:胶陀螺

拉丁学名:Bulgaria inguinans (Pers.) Fr.

中文别名:猪嘴蘑、木海螺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蜡钉菌目、胶陀螺科、胶陀螺属

形态特征:子囊盘较小,黑褐色,似陀螺状又似猪咀。直径约4cm,高2-3cm,质地柔软具弹性。除子实层面光滑外,其它部分密布簇生短绒毛。子囊近棒状,35-40μm×3-3.5μm,内有孢子4-8个。孢子卵圆形,近梭形或肾脏形,10-12(15)μm×5.4-7.6μm。侧丝细长, 线形, 顶端稍弯曲, 浅褐色。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桦树、柞木等阔叶树的树皮缝隙成群或成丛生长。

分布地区:吉林、河北、河南、辽宁、四川、甘肃、云南等。

经济用途:有人采食,但有人食后中毒,发病率达35%。属日光过敏性皮炎型症状。潜伏期较长,食后3小时发病,一般在1-2天内发病。开始多感到面部肌肉抽搐,火烧样发热,手指和脚趾疼痛,严重者皮肤出现颗粒状斑点,指针剌般疼痛,皮肤发痒难忍。在日光下越重。经4-5天后渐好转,病程长者可达15天。发病过程中伴有轻度恶心,呕吐、其毒素属光过敏物质卟啉(porphyrins),故经光照后产生过敏反应。一般用抗组织胺药物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脱敏药物效果良好。另外,此菌含过敏性物质可能经研究用于医药等方面。

胶陀螺往往出现在栽培香菇的段木上,与香菇争夺养分,影响其产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