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故昧
同床异梦,周瑜扮懵蒋干上当。 明知故昧,徐达佯醉破史彦忠。
“明知故昧”,照词解意就是明明知道了这件事情,却故意装不知道。 这种态度,是一般处事哲学,俗语有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姑翁”,也即所谓明哲保身,其目的是避免是非。
吕蒙正参知政事时,初入庙堂,有人指着讥讪说:“此小子亦来参政?”蒙正诈听不见地上殿,同列中有不平的,想追问说此话的人,蒙正却阻止说:“不必若知其人姓名,会终生记在心里,还是不知的好。”这种故昧,表现出“大人有大量”,真不愧是“宰相肚里好撑船”。
但“明知故昧”成为一种谋略,就非明哲保身,避免是非了。计谋是用来对付人家的,逃避现实的态度又怎能排除当前障碍,为自己大展宏图呢? 实际说来,对一件事,能够做到“明知”而“故昧”的,绝非易事,非有高度涵养不行。人之所以有聪明傻子与奴才之分,就在于知与不知,能昧不能昧中分出来。傻子与奴才,莫测聪明人之高深,动辄说人家包藏祸心,阴险奸诈,殊不知妙就在其中。此之所谓“大智若愚”。
且看下列几个例子,就知“明知故昧”所得的效果怎样,所占之便宜如何。 北宋时,有两位名将孔守正和王荣,在边疆上屡建奇功。一晚,两人随待宋太宗饮宴,几杯落肚便酩酊大醉,乱发酒疯,各夸功绩,互争雄长。
旁立的待从官即奏请宋太宗办他两人的失仪之罪,宋太宗总是诈聋扮懵,吩咐待臣送两人回家。 到了次日,孔、王二人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失态,惶恐万分,一齐上殿请罪。宋太宗却说:“那时我也喝醉了,也是恍恍惚惚,你们些讲什么,完全听不清楚哩!”孔、王二人感到皇上如此宽厚,更安于职守,谨慎行事。
春秋时,楚王大宴群臣,名曰太平宴,所有文武大小官员,宫内的宠姬妃嫔,统统出席,务要尽欢。
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正是“男女杂坐,履舄交错,罗襦襟解,香泽微闻”的快乐狂饮,饮至黄昏,兴犹未尽。 楚王命点烛继续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人敬酒。
忽然吹来一阵怪风,把所有的蜡烛吹熄,全堂黑漆漆。席上有一位官员乘机揩油,摸一摸许姬的玉手,许姬把手一甩,顺手扯断了他的帽带,忽忽回座附耳对楚王说:“我刚才奉命献酒,有个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可快叫人点起烛来看谁没有帽带的就是他了。” 楚王听了,忙命点烛的不要点,还大声地对各人说:“寡人今晚的宴会,务要与各位同醉,现在大家都把帽子除下来痛饮。”
于是,所有文武百官俱把帽子除下,楚王才叫点烛,大家都不戴帽子,看不出是谁曾揩过油的。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王不给他寻获那位轻薄的官员,楚王却笑着说:“你不知道,此次宴会,目的在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如果把那人揪出来,岂不是大煞风景,这又岂是宴会原意?”
许姬听说,方才拜服楚王高见。这是有名的“绝缨会”。
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夺关,直逼郑京,使楚王声威大振,此人即当年揩许姬油的唐狡。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的赤壁会战,周瑜就用这个“明知故昧”计,把奸雄曹操玩弄于掌上,最后一把火,烧得曹操亡魂丧胆,此即“无假而不成真之周瑜,无往而不误事之蒋干”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