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皱盖钟菌
拉丁学名:Ptycheverpa bohemica (Krombh.) Boud.
中文别名:波地钟菌
同物异名:Verpa bohemica (Krombh.) Schroet.
分类地位:盘菌目、羊肚菌科、皱盖钟菌属
形态特征:子囊果小,高4-13cm。菌盖钟形,高2-3cm,宽1.5-3cm,菌盖黄褐色到浅褐色,有纵向沟槽又相互交织的棱,盖的下表面污白色,具有横向排列的细小鳞片,长8-12cm,粗达1cm左右。子囊近圆柱形,粗20-22μm,向下渐细成柄状基部,含两个子囊孢子。孢子椭圆形,5.8-7.8μm×16-20μm。侧丝细线条,顶部膨大呈棒形,有分隔,粗4.5-8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于阔叶林中地上, 散生或单生。
分布地区:陕西、甘肃、新疆等。
经济用途:有记载可食,但有的记述有毒,故不能食用。在我国甘肃陇南有些地区同羊肚菌一起采食,其明显区别是此种菌盖呈钟形,边缘与菌柄不相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