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病症名。又名假麻;奶疹。西医病名: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
奶麻是因感受时邪疫毒所致。以哺乳期婴儿骤起高热,热退后肌肤出现玫瑰色细散皮疹为主要表现的出疹类疾病。
[诊断依据]
1.多发生于1岁左右的乳婴儿,冬春季多见。
2.起病急骤,突起高热,持续3~4天,热退同时或热退后出现玫瑰色细小丘疹,以躯干、颈背、腰、臀部较多,面部及肘膝等处较少,疹出后1~2天即消退干净,无色素沉着,也不脱屑。疹出前可有耳后核肿大。
3.全身状况一般良好。
4.实验室检查:血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鉴别诊断]
1.麻疹:发热,咳嗽,羞明流泪,麻疹粘膜斑,出疹时体温更高,疹退时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
2.风痧:低热、轻咳,全身皮疹,耳后及枕部核肿大。
3.烂喉丹痧: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出现弥漫性猩红疹点为主要表现,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细胞增多。
[辨证论治]
1.邪袭卫表证:突然高热,轻咳咽红,食欲不振,精神如常,或伴有轻度呕吐、腹泻、惊跳,舌苔薄白或黄,指纹色紫见于风关。疏风清热。
2.胃热阴虚证:发热减退,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细小丘疹,唇干口渴,胃纳欠佳,舌红少苔。清热养阴。
奶麻有哪些临床症状?
奶麻发病急骤,突然高热,发热持续3~4天之后,热度骤然下降,热退之后,全身即出现玫瑰色的红疹,疹子由颈部、躯干渐及全身,以躯干腰部最多,面部和肘膝极少或全无。除疹子与疹子之间仍可看到健康皮肤这一点类似于麻疹外,其他症状均不同于麻疹。疹出后1~2日即消退,既无脱屑,也不遗留痕迹。本病虽有高热,但患儿一般全身情况较好,除有咽喉发红外,少数有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除个别病人在开始高热时惊厥外,一般食欲、嬉戏如常,精神也无大的变化。
奶麻如何治疗?
奶麻的治疗以中医中药为主。初起高热时,以辛凉解表为主。方药:金银花12g 连翘12g 牛蒡子10g 淡豆豉10g 荆芥10g 薄荷10g 桔梗10g 竹叶10g 芦根6g 甘草4g。热退疹出时,以清热解毒为主,方药:金银花10g 连翘10g 生石膏12g 知母10g 粳米10g 甘草6g。亦可少加凉血药物,如丹皮、赤芍等。
患奶麻的病儿应如何护理?
1.供给足够的水分,以防患儿脱水。饮食应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2.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注意避风寒,防止感冒。
3.高热时,为防止高热抽搐,可用冷毛巾敷头部;或用25%的酒精兑热水擦浴,尽量少从退热剂。
如何预防奶麻
1.平时尽量少带小儿到公共场所,以减少发病机会。
2.发现病儿立即隔离,在集体儿童场所中,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儿发热可疑者,应隔离观察数日。
3.平时需加强户外活动,合理调配饮食,以增强小儿防病、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