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珧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江珧柱

(《本草从新》)

【异名】马甲柱(《闽中海错疏》),角带子(《本草求原》)。

【来源】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后闭壳肌。

【动物形态】栉江珧(《宛委录》),又名:珧(《尔雅》),玉珧(《尔雅》郭璞注)。贝壳2片,大型,长可达30厘米,略呈三角形或扇形壳顶尖细,位于壳之最前端,壳后端宽大。背缘直或略弯;腹缘前半部较直,至后半部逐渐突出。后缘直,或略呈弓形。近腹缘的壳表光滑,其他部分均有放射肋,肋上有三角形小棘。幼小个体,壳质薄,透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厚。壳表颜色亦随年龄而不同,幼小个体多呈白色或淡黄色;较大者呈淡褐或褐色;老者则呈黑褐色;顶部常被磨损而露出珍珠光泽。生长纹在壳背处细而不明显,至腹面较粗,多呈褶襞状。壳内面色与壳表略同。韧带淡褐色,长与背缘相等。前闭壳肌痕小,长椭圆形,位于壳顶内面;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圆形,位于贝壳中部外套痕略显,肉质部较壳小。足小,呈棒状。足丝淡褐色,极细软。

【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泥沙底。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分布。

【采集】全年都可捕捉。捕得后,剖取肉柱,鲜食;或加工为干制品,俗称干贝。

【性味】甘咸,平。①《本草从新》:甘咸,微温。②《本草求原》:甘,平,无毒。

【功用主治-江珧柱的功效】滋阴补肾,调中。

①《本草从新》:下气调中,利五脏,疗消渴,消腹中宿食。

②《本草求原》:滋真阴,止小便。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肾。

食疗价值江珧柱动物栉江珧的后闭壳肌。江珧柱又称马甲柱、角带子、玉珧。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获得后,剖取肉柱,鲜食;或加工干燥制成“干贝”用。

味甘、咸,性微温。有类似淡菜的作用。主要能滋阴补肾。用于肝肾阴虚,肾气不足,尿频,遗尿,消渴多饮等。可与淡菜同用。煮食或烧菜。《闽中海错疏》说:“沙蛤之类在舌(西施舌),江珧之美在柱”。均为海味上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