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靖州的飞山庙(威远侯庙)据1985年的《靖州文史资料》第二辑介绍;飞山庙,又叫威远侯庙,是纪念五代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的祠庙。庙址原在湖南湘西名山之一的飞山绝顶之上。道光《靖州志》云:'武冈云山,旧有72峰,忽一峄飞至靖城西门外,即名飞山。'此山下部如台,峭壁悬岩,白牛洞、莲花洞、白云洞嵌于其间;上部突峰,如鼎如钟,头宝鼎、二宝鼎、三宝鼎耸于峰巅。飞山庙就栖息在头宝鼎之上。
飞山庵寺林立,风光如画,尤以夕照取胜。这有如州人彭腾鸿在《七律》中所描写的:'胜甲渠阳势最雄,氤氲霁色霭晴虹。残霞晚射天根赤,落日西衔畲顶红。万景纷披烟瘴里,五云缥缈画图中。山头信有精灵护,日放毫光掠碧空。'
其中'山头信有精灵护'的'精灵',就是指的飞山庙中的杨再思。此庙建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庙内供有杨再思神像,称之为'飞山太公',每年春秋和农历六月六日,大家登山到庙里祭祀。随之,各郡县峒寨也都修建了类似的祠庙,称为飞山庙,有的叫飞山宫,也有叫太公庙的。
南宋淳熙甲辰年(1184年),知州孙显祖于州城西门外一里许的作新书院左边,建立了飞山大庙,将祭祀'飞山太公'杨再思的活动从飞山寨的头宝鼎移到飞山大庙。明正统十年(1446年),知州苏忞进行重建。重建后的飞山大庙,前后共分三进,四周砌有围墙。进了大门,是三面台的戏楼,雕梁画栋,翘角屋檐。两侧是廊屋。第一进,供着宋工部侍郎、靖州鹤山书院创始人魏了翁和明朝靖州知州党哲的神位。第二进为飞山庙正殿,正中间上供着'飞山太公'杨再思的神像,木塑金身,雄姿威武;右边供着一个女菩萨,据说是杨再思的妹妹;左边供着杨再思的抬像(供抬着游行用的)。第三进供着一男一女,是杨再思的父母。
明正德三年(1509年),参将黄焘于飞山庙前约100米处立石坊一座,上面嵌有'惠此南国'、'威镇渠阳'的石刻巨匾,使得飞山庙更加雄伟壮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一年(1692年)先后进行了维修。又据道光《靖州志》记载:道光五年(1825年),湖南提督杨芳阅兵到靖,谒庙行礼毕,自云侯之31代孙也。
据史料记载,飞山太公的祭礼活动,自宋初以来,就已开始。清同治七年(1869年),奉旨列入祭典,向例有司具太牢祀之。州府及郡县官员,逢每年六月初六日公之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公之忌辰,都要按规定的礼仪到飞山庙进行朝拜,行祭祀礼。民间各乡村、峒寨,也都供有飞山太公,有的成立了'太公会',置有会田若干,每逢六月和十月,由村寨首领牵头,开支会田的租谷,杀猪宰羊,幡旗鼓乐,吹吹打打,抬着'太公'神像游行,然后行祭祀礼,吃会酒一天,以示对'太公'的尊敬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