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防风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竹叶防风的功效介绍】:

竹叶防风 (《滇南本草》)

【异名】鸡足防风(《昆明药植调查报告》),云防风(《中药志》),西防风(《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

【植物形态】竹叶防风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

有长圆状直根。

茎单生或少数丛生,全体几光滑无毛。

基生叶为3出羽状复叶,具柄,长3~4厘米;裂片长梭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两端渐尖,平行脉3~5条,明显;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但叶片较小,叶柄基部抱茎,在顶端的叶几乎不为复叶而为单叶。

复伞形花序腋生或顶生;伞柄5~8,无总苞;小伞梗10~20,不等长,基部有小总苞片数枚,狭披针形,无毛;萼齿短三角形;花瓣5,白色,先端尖锐,略向内弯;雄蕊5,花丝弯曲,药纵直开裂;子房卵形,花柱较短。

双悬果卵圆形,紫棕色,有显著的果棱,但不木质化。

花期8~9月。

果期9~10月。

生于荒山路旁及山坡草丛中。

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同属植物松叶防风在云南与上种同供药用。

主要区别是叶呈狭线形。

参见防风条。

【采集】春、秋均可采挖,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根呈圆锥形或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枝,长10~20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黄色。

根头部有时膨大(达2厘米)或有时缩小,顶端有明显下陷的茎痕,四周有细环纹和残存的叶鞘纤维。

根部有致密的纵皱纹及横长而凸出的皮孔,有时可见点状突起的须根痕。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中央为黄色的木质部,皮层占根的大部分,白色,散生棕色油点,接近形成层部尤多。

气香,味微甘而涩。

以条肥大,外皮细黄,内心白,现菊花心,有油质,味甘者为佳。

产于云南、四川等地。

本品在云南、四川地区习惯作防风使用,参见防风条。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台结晶性强心甙,2.2克干草相当于1个猫单位。

该植物之提取物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收缩作用。

【炮制】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辛。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甘辛,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膀胱三经。

【功用主治-竹叶防风的功效】解表,祛风,胜湿。

治感冒,风寒湿痹,痈肿疮疡,破伤风。

①《滇南本草》:泻肺气(一作泻脾),治风,通行十二经络。

(疗)一切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痈肿等症。

杀附子毒。

②《四川中药志》:发表镇痛,祛风胜湿。

治外感表症,头痛昏眩,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目赤,疮疡及破伤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