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壮字也叫土俗字,产生于唐代,是由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师)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古壮字民间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个字,另外,还有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8000多个。古壮字的构造方式,是借、仿、创三者结合。借,是借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汉字六书中的方法。创,是再创造文字。古壮字的构字方式,大体有如下4种:1、形声字,是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意符组合而成的字。2、会意字,是利用汉字本体的意义,加上一些特殊的符号,或者是以两个以上的汉字合并而成的字。3、借汉字,是直接借用汉字。有借音和借义两种。借音是借用汉字的正者或谐音来记录壮语字。一经借用,其原来汉义不复存在,而是表示壮义了。另一种是借音借义字。是既借音又借义的字。4、象形字。是依物赋形,依事描样,以简单而富有概括力的笔画,勾画出物体的基本形象。
古壮字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时期。壮族民间普遍用它来记录或书写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家族、契约、讼诉、经文、记财等,为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至风土人情,提供了可资的文字材料。
拼音文字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拼音创制的文字。共有28个字母,并以z、J、x、q、h等字母分别作第二、三、四、五、六调的调号,放于字尾。它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语音为标准。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