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锣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是将社鼓、社锣用“背弓”架挂于胸前,另有一名马锣手指挥敲击的民间社火及氏族社祭鼓舞,因鼓数为十面(锣十面)而得名。据传,该鼓由楚汉在灞上相争时韩信布疑兵阵演变而来。流传于西安市临潼区的零口、马额、纸李、新丰、铁炉等乡镇及渭南市南义村和高陵县个别乡镇.。

常用舞蹈队形图案有[白马分鬃]、[双玉镯]、[剪子绞]、[朝帅旗]、[太极图]、[五马卷蹄]、[三杆旗]、[游四门]、[双辫蒜]、[交鞭]等。常用锣鼓段有八种,各鼓段长度从2/4拍四小节至八小节不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