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区:陕西
面积:67平方公里
深度:最大深度10.5米,平均深度8.2米
生态特征:红碱淖盛产多种淡水鱼类,共有16种,主要经济鱼类是红碱淖大银鱼,红碱淖鲤鱼、鲢鱼、草鱼、鲫鱼。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共有30余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主要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遗鸥、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以及鸬鹚、鱼鹰、野鸭、鸳鸯等。
形态描述:红碱淖属高原性内陆湖,水位稳定,是陕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湖呈三角形。湖岸线长43.7公里,最大水深10.5米,平均水深8.2米,湖面海拔高程1100米。
红碱淖位于陕北神木县尔林兔镇,与内蒙古伊克昭盟接壤,是本地区最大的一个沙漠盆湖,当地称为海子。
红碱淖湖水面积约36000公顷,最大水深15米,蓄水8亿立方米,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烟波浩淼,风光旖旎。湖水含盐度为3.5%,适宜发展养殖业。湖西5公里有面积达66666.7公顷的天然草原牧场,水草丰盛,牛羊成群。湖中盛产鲜鱼,湖滨宜林牧,整个湖区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生态价值:2000年10月,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红碱淖首次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遗鸥以来,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县人民政府的高度关注,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2005年红碱淖的遗鸥种群已超万只,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种群。然而,旅游活动开发(鸟类繁殖期间的观鸟游)和气候变干导致近年来遗鸥数量急剧下降。
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有可能成为 “第二个罗布泊”
生态专家研究认为,随着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的严重干扰,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渐干涸,完全沙化为中国的“第二个罗布泊”。世界濒危鸟类遗鸥也将失去其最大的繁殖和栖息之地。
正在陕西省神木县参加“红碱淖湿地和遗鸥保护国际研讨会”的著名湿地生态专家、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说:“红碱淖属于国家级的重要湿地,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注水河流遭到拦截,严重影响了湖水的补充,影响了湖泊的自净能力。 他警告说,历史上因气候与人为因素干扰的罗布泊已干涸沦为荒漠。今天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红碱淖未来几十年内很可能完全干涸,难以摆脱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命运。” 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位于陕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鄂尔多斯高原向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周围遍布小湖的沙漠淡水湖。在20世纪70至90年代,其面积达到10万亩,不仅是重要渔业产地,还是世界濒危鸟类遗鸥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进入21世纪后,其水位明显下降,近年来每年以2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面已缩小到7万亩左右,湖泊整体呈现“缩水”局面。 出生并长期工作在红碱淖的陕西省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凤鸣说,红碱淖的流域内有7条河流,其中在内蒙古境内3条河流,但是2006年最大的注水河营盘河被筑坝拦截,今年另一条注水河蟒盖兔河也被截流建造水库。 杨凤鸣表示:“陕西境内有4条河流较短小补水量不大,内蒙古境内的两条主要注水河被拦截,就等于直接切断了红碱淖最主要的水源,这不仅会加快整个流域的荒漠化进程,还影响着20余种珍禽,尤其是世界濒危鸟类遗鸥的生息,长此下去将造成生态灾难。”
世界最大遗鸥家园出现水危机位于神木县的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的主要栖息地。上世纪70年代,红碱淖水域面积达10.5万亩。近年来,红碱淖持续“缩水”,目前水域面积仅剩6.7万亩,水质也不断恶化,PH值由7.4~7.8上升到9.0~9.42。
“缩水”现状
水位每年降20~30厘米
红碱淖位于神木县境内,与内蒙古伊克昭盟接壤,属高原内陆湖泊。是多种鸟类的繁衍迁栖地。每年4~9月份,万余只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也来此繁衍生息,其数量约占全球遗鸥总数的90%,因此红碱淖是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
据记载,在清光绪年间,红碱淖还是一片低洼沼泽地。后来由于降雨丰富,到1929年水面已有2000多亩,到1949年水面已达到2万亩。1945年由于大搞河网化运动,红碱淖水面猛增,至1969年已达10.5万亩,最深处为10.5米,平均水深8.5米,总蓄水量5.5亿立方米,红碱淖湖泊正式形成。
从1963年起,神木县开始向红碱淖投放外调鱼种。上世纪70年代,红碱淖鱼类产量最高,每年可产鱼30多万公斤。但是,90年代末至2002年这段时间里,湖水深度大约以每年10~15厘米下降。近年来,红碱淖“缩水”尤为明显,每年水位大约下降20~30厘米,有时候可能达到40厘米。湖水 PH值也逐年升高,水质不断恶化,湖内鱼类资源面临枯竭。从去年到今年,红碱淖的鱼产量仅几千公斤。
“缩水”原因
降水量减少 蒸发量增加
2008年,红碱淖被省政府列入重要湿地保护名录,也被国家林业部列入了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但面对持续湖水面积“缩水”的现状,神木县禁止红碱淖周边建设任何企业。2007年~2008年,神木县投资近200万元对境内的4条河流进行了恢复治理,使其全部注入红碱淖。截至目前,榆林市、神木县已累计投入了2000余万元,全面加强红碱淖湿地的生态环境建设。
据省气象局、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对红碱淖连续动态遥感监测结果表明,1997年~2004年,红碱淖水体覆盖面积急剧减少了14.6平方公里,减少面积为1986年水域面积的27.6%。据榆林市气象部门统计,神木县年降水量由上世纪90年代的400毫米左右下降到本世纪以来的350毫米左右,而年蒸发量却由上世纪90年代的1750毫米左右上升到本世纪以来的2000毫米左右。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造成红碱淖“缩水”的两个自然原因。但是,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视。
周边开矿与上游建坝
神木县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杨凤鸣告诉记者,在红碱淖上游曾有36家焦化厂,废弃物经雨水冲刷,有害物质不断流入红碱淖。后来36家焦化厂基本上关闭,但现在又有新的焦化厂开始建设,有的已经开始生产。去年,内蒙古在红碱淖上游不足5公里的地方建设一个大型煤矿,目前主井口已建好,开始生产后势必威胁相关链接。据介绍,红碱淖的水源补给来自7条季节性河流,其中有2条已经干枯,较大的3条河流有2条就在内蒙古。在内蒙古境内的营盘河,流域面积占到红碱淖流域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但2006年当地在营盘河上修筑了拦河大坝,彻底拦截了河水。今年又在境内的蟒盖兔河上建造地下水库,直接影响了红碱淖的水源补给。
专家观点
我们需要放眼未来
2009年7月23日在红碱淖召开了“红碱淖湿地与遗鸥保护国际研讨会”。国际湿地、国家林业局湿地中心、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司、中科院以及濒危动物保护研究单位等部门的领导、专家纷纷建言献策。专家们的建议包括:应充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有效缓解红碱淖水资源减少问题,在红碱淖常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由国家林业局牵头,成立跨省的红碱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从根本上保护红碱淖湿地,建议提请国家水利部、国家环保部出面协调解决内蒙古截流水资源以及在红碱淖周围兴办企业、污染红碱淖水质的问题。中科院何芬奇教授说:“遗鸥不知道哪里是陕西,哪里是内蒙古,兼顾发展与保护,我们需要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