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代是中国社会形态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一方面,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地理学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极其显著的转变,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地理学愈来愈多地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发展的主导方向。
对于这一时期中国地理学的研究,无论对于研究地理学史,还是探索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规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清代地理学的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索和总结。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萧一山的《清代通史》、支伟成的《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等著作,都列有清代地理学的专节。30年代出版的王庸《中国地理学史》,也介绍了清代地理学成果。同时,王重民主持编写的《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则搜集了清人文集中的地理篇目。50年代以后,侯仁之、鞠继武、翟忠义、杨吾扬、刘盛佳、于希贤诸先生,及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地学组,在他们撰写的地理学史专著中,也都或多或少地论及到清代地理学。此外,还有一些专门讨论清代地理学家或地理事件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对顾炎武、顾祖禹、刘献廷、魏源、徐继畲、王锡祺、张相文等地理学家,以及河源认识、地图制作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但是,将清代地理学作为一个专题,运用科学观点,对它进行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问津者却不多。特别是从地理学思想、方法、观点上进行分析研究的更少。
关于清代地理学研究的这一现状,与它在中国地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王成组教授在完成《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先秦至明代)增订本时,表示要尽快开展清代部分的研究著述。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王成组先生未及看到上册增订本的正式出版,即于1987年以85岁高龄溘然长逝。他计划撰著的《中国地理学史》下册(清代),也未能形成文字,成为无法弥补的缺憾。
我在西北大学历史系读考古学专业时,对历史地理很有兴趣,后来考取王成组教授的研究生,专攻地理学史。毕业后,在讲授《中国地理学史》课程时,曾撰写了一部25万字的《中国地理学史稿》。1988年3月我将书稿目录和部分内容寄请商务印书馆陈江先生审阅,陈先生建议我以其中的清代部分为基础,再作深入研究,写成一部专门研究清代地理学的专著,使之成为王成组教授《中国地理学史》上册的续篇,完成王成组教授撰写一套完整的《中国地理学史》的夙愿。
要在短期内完成这样一部学术著作,深感工作艰巨。1988年11月,我结识了复旦大学杨正泰先生,他当时正在复旦大学讲授《中国地理学史概要》。我们志趣相投,专业爱好相同,遂邀请他共同参加研究和撰述,他欣然同意。于是,1988年12月我正式复信商务印书馆陈江先生,表示接受《中国地理学史(清代)》(此书名为陈先生所建议)一书的撰述,同时说明我已邀请杨正泰先生合作,并于1989年2月向商务印书馆正式提交了写作提纲及部分样稿,供商务印书馆审定(这次拟定的提纲,主要是本书上篇的部分内容)。
1989年9月,我考取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1月25日陈江先生函告:商务印书馆已正式决定将《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列入出版计划,要求我们积极从事写作,尽快交稿。此后,我结合为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地理系研究生讲授地理学思想史的体会,感到仅凭典型著作的分析,仍不足以系统、全面地揭示清代地理学发展的全貌,而应该将清代地理学思想史、清代地理学与世界地理学的比较研究一同纳入研究范围。这一想法得到杨正泰及陈江先生的赞许,特别是得到我的博士导师杨吾扬教授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于是,我们便决定暂缓《中国地理学史(清代)》一书的写作,而以《清代地理学思想研究》作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首先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1992年2月论文写成后,以它为基础,我们又向商务印书馆提交了一份《中国地理学史(清代)》的修订写作提纲(基本上为现在的纲目),并与杨正泰先生重新进行写作分工(第一、二、三、四章由杨正泰先生执笔,其余部分由我执笔)。随后我们各自开始写作。1993年2月初,在分头撰稿的基础上,我们又在西安对全书进行了讨论和修改,最后由我删定交付出版社。 1994年12月,根据商务印书馆的审阅意见,又由我对全书进行了最后的调整、删改。
关于清代地理学,我们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代表性地理著作的分析,阐述清代地理名著的作者、内容、特点,以及它们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意义;二是通过对清代地理学思想的分析,系统说明清代地理视野的扩展、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自然地理规律的认识。同时还通过对中外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比较,阐明清代地理学思想与外国地理学思想的交流方式,以及由传统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过程。
清代的地理著述数量浩繁,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很广,有待讨论的问题很多,而我们涉猎的资料有限,列举要籍和代表人物的思想时,难免挂一漏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错漏或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正。如果这本书能引起更多同行对清代地理学研究的关心和重视,我们则感到非常荣幸。
本书的概述、下篇等部分是在我原来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删节而成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侯仁之院士,委员杨吾扬、王恩涌、胡兆量、曹婉如、唐锡仁、杨作民教授,以及评审论文的马正林、朱士光、葛剑雄、于希贤、韩光辉、宋正海、陈瑞平、杨正泰、李宝田、尹均科等教授,在肯定论文学术价值的同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导师杨吾扬教授更是从论文开题、提纲拟定、评审到答辩,每个环节都给予深入细致的精心指导。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值本书出版之际,我还想感谢我的启蒙导师王成组教授。王先生虽已去世,但他以80高龄亲自为我授课、逐字批改文章,呕心沥血培育我的情形,终生难忘。李之勤教授为了我能克服困难安心赴京学习,推延了自己的许多研究工作,而在生活和学业上给我以极其重要的帮助和指导。此外,许多师长同好也曾给予我多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商务印书馆地理室陈江先生、室主任周舜武先生及好友李平先生、叶冰女士等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谨向各位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恳切的谢意。
在与杨正泰先生合作中,无论是全书提纲的拟定、调整,还是我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评审,都得到过杨正泰先生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一章都凝聚着我们真诚合作的深情厚谊。
赵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