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别之一。中国传统称为空宗。因宣扬龙树的中道而得名。中观理论最早的阐述者和奠基人是2~3世纪的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但作为一个学派,则出现于6世纪的大乘佛教末期。
理论基础中观派发挥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在他们看来,只有排除了各种因缘关系,破除了执着名相的边见,才能证悟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中观派在破除人们执着空有的两边中提出了“八不”的学说。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空间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在他们看来,生灭、常断、来去、一异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如果否定了这四对范畴,否定了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从而就显示了空性真理。他们还提出两种真理说(二谛)。认为在最高真理(真谛)空之外,还应承认相对真理(俗谛),对修持佛法的人应该说真谛,说空性真理,对复盖无明(无知)的凡夫,应该说俗谛,即承认世界和众生的存在。中观派还进一步认为,作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盘和现实世界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它们之间所以有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无明的结果,如果消灭了无明,也就达到了涅盘,为此,他们规定了五十二行位的修行阶段。继龙树、提婆之后,阐述中观理论的有罗睺罗跋陀罗,在罗睺罗以后200年中的传承关系很不清楚。
派别分立与理论发展6世纪佛护作《中论注》,清辨作《般若灯论释》,与当时流行的另一种思潮唯识论开展了“空有之争”后,大乘佛教才开始分出中观派和瑜伽行派。佛护和清辨虽然都标榜弘扬龙树、提婆的中观,但他们对空性的认识和论证方法都各自不同。因之中观派分成应成派(归谬论证派)和自续派(独立论证派)两派。应成派的佛护继承龙树、提婆破而不立的传统,认为龙树的空“是遮非表”。所谓“是遮”,指从各个方面指摘论敌所说的矛盾性,证明其不能成立,从而否定一切实有自性。“非表”是不提出自己正面的、积极的主张,不肯定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在他们看来,不但对空有,而且对空的认识本身也要加以排除(“非唯空有,亦复空空”)。但自续派的清辨等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对空性要用因明的推论形式(比量)积极地加以表述,空不是意味着否定一切,而是修持者在禅思中能够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应成派的后继者有月称和寂天。他们进一步发挥了佛护的“以破显空”的思想。此派至11世纪初在印度中断。但经阿底峡传入西藏,复经宗喀巴的提倡。在藏地继续得到发展。自续派的后继者有难誓、室利笈多、阇那迦波、寂护、莲花戒、解脱军和师子贤等。公元7~8世纪以后,随着密教的传播,大乘两个学派开始融合,形成中观瑜伽行派。寂护是这个学派的创建者,著有《摄真实》等。他坚持自续派的独立论证路线,并受到法称因明学中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认为外界的一切存在虽然都是识的流转和显现,但从终极意义(胜义)上看则不过是“寂灭戏论”或“毕竟空”。莲花戒对寂护的《摄真实》作了细注,著有《修习次序》,进一步把唯识学说引入中观派中去,提出了“无相唯识说”。师子贤著有《八千颂般若解说·现观庄严明》,用般若思想贯通了中观和瑜伽两派理论。他们的思想传入藏地后对显教的各派有重要影响。
传播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在5世纪经鸠摩罗什传译后,在中国汉族地区形成了三论宗,其著名的代表有僧肇、僧诠、法朗、吉藏等。另外,龙树的中观学说也是中国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的立论依据。吉藏的弟子慧灌把三论宗传至朝鲜、日本,在日本奈良时期一度很流行。(黄心川,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说到中观派,就不能不提到龙树,他是中观学派的创立者,这是汉藏两地公认的。
据《百论序疏》,说他生于佛灭度后五百三十年,在公元二世纪左右。龙树生来天
聪奇悟,事不再告,孩童时代就能背诵四韦陀典,稍长尽知世间一切学问,认为不
过如此,便纵情欲乐,遂遭困苦,因悟欲为苦本。乃往僧团出家学佛,九十日中,
读尽《阿含》等三藏教典。后北游至大雪山深处,遇一老比丘授以摩诃衍经,读诵
受持,甚大欢喜,犹未满足,广事寻求,亦未有所得,有大龙菩萨,见其如此,起
同情心,便接入龙宫,开七宝藏,以方等深经与之,任其阅读,通练甚多,其心深
入体得实利,证无生忍,二忍具足。后出龙宫,得诸经一箱。
于是龙树菩萨,造《中观论颂》等论,遍破小乘各部偏见,直显大乘一实相印,总
摄大小乘教义,统一于中观法门。自此以后,大乘佛教,如日丽中天,大显于世。
龙树游遍天竺各国,寻访摩诃衍经,外破异道,内攘小乘,所向披靡,无有敢与抗
言者。以后回到南天憍萨罗国,得到引正王的信奉,广著诸论,专事弘扬,时有千
部论主之称。晚年又去憍萨罗国东南,吉祥山居住多年。有一小乘法师,见龙树高
明,常怀嫉忿。菩萨所作已办,将离却此土,问法师言:汝愿我久住世否?小乘师
言:我实不愿。龙树闻言,遂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开门视之,已蝉蜕而去。
龙树一生,著作颇丰,著有《中观论》、《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六十
如理论》、《回诤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和《菩提资粮论》等。
他所创立的学派因龙树菩萨的《中观论颂》而得名“中观”,《中观论颂》简称
《中论》,是中观学派最根本的抉择深理的论典之一。《中论》从缘起性空入手,
以“一切法空”为了义,遍破迷执,这也是中观学派的根本思想:
(中论 观四谛品)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中观思想,就是一切法空,无有实法,只有假名。这就是“真空俗有”。这个学派
认为:一切的有无、生灭、来去仅仅是在俗谛假名上成立,而究其根本,一切法了
无自性,更说不上什么有无、生灭、来去的种种分别。所以《中论》开篇直标八不
: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继承中观思想的,就是提婆菩萨(公元一七○ -二七○ 年),他是龙树菩萨的学生
,斯里兰卡人,与龙树菩萨一同宏扬中观思想。其重要的论著《百论》,以「破而
不立」的立场,破除众生的爱染与执见。另有传为提婆所撰之中观核心之《百字论》
然其汉译不佳。
中观的重要书籍包括:
龙树:《中观论》(汉译本并有青目之疏)、《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和《菩提资粮论》
提婆:《百论》、《百字论》
佛护:《中论注》
清辩:《中观心论》、《大乘掌珍论》
月称:《入中论》、《五蕴论》、《明句论》
以及归入龙树名下的《无畏论》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