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酸藤子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所属卷:Embelia Burm. f., nom. conserv.

所属科:Myrsinaceae nom. conserv.

中文名:大叶酸藤子

其它中文名:“阿林稀”(贡山怒族(?)语)。

文献来源:Embelia subcoriacea (C. B. Clarke) Mez in Engl. (1902); Pitard in Lecte. (1930); Walker (1939), (1940), p. p. maj. , excl. specim. C. W. Wang 71938.

Embelia nagushia D. Don var. subcoriacea C. B. Clarke in Hook. f. (1882); E. sp. Walker (1940), quoad specim. C. W. Wang. 73503.

描述字段:攀援灌木或小乔木状,高3-5米;枝条粗壮,多少具疣或皮孔。叶革质或坚纸质,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15厘米,宽3.5-6.5厘米,顶端急尖或骤然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具腺点,有时腺点伸长成碎发状,从中脉与侧脉平行向两侧放射,侧脉多数;柄长1—1.5厘米,上面有沟。总状花序着生于次年无叶小枝叶痕上,长3—5厘米,幼时被微柔毛,基部具一丛覆瓦状排列的苞片,总梗和花梗粗壮,花梗长约5毫米;小苞片狭披针形或倒戟形;花4数,长约3毫米;花萼仅基部连合,萼片卵形至三角形,稀广卵形,顶端急尖或钝,具缘毛,两面无毛,多少具腺点;花瓣分离,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顶端圆形或钝,外面无毛,里面密被微柔毛,具细缘毛,多少有腺点;雄蕊在雄花中伸长花瓣;花丝细长;花药背部具腺点,雌蕊退化;雌花未详。果扁球形,直径0.8-1厘米,稀达1.3厘米,深红色,多腺点,有多条纵肋;宿存花萼反卷。花期4—5月,也有8月,果期9—12月。

分布及生境:产滇西北、滇西南、西双版纳至滇东南,海拔1400—2300米的丛林或疏林中;我国广西、贵州亦有。印度,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均分布。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果可生食,并有驱蛔虫效果。

【药 名】:大叶酸藤子

【拼 音】:DAYESUANTENGZI

【来 源】:为紫金牛科植物大叶酸藤子的果。

【功 效】:杀虫消积。

【主 治】:用于驱蛔虫及小儿疳积。

【性味归经】:苦、微酸,平。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6一12克,水煎服。

【别 名】:近革叶酸藤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阿林稀(云南贡山怒族语译音)

【动植物资源分布】:主要分布云南、贵州、广西。

【拉丁名】:大叶酸藤子Embelia subcoridcea (C. B. Cl.) Mez。

【考 证】:始载于《云南植物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