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所属卷:Toxicodendron (Tourn.) Mill.

所属科:Anacardiaceae

中文名:野葛

文献来源:ssp. hispidum(Engl.)Gillis(1971).

Rhus toxicondendron var. hispida Engl. in Diels(1900); Toxicodendron orientale Greene(1905); Rhus orientalis Schneid. (1907); Rehd. et Wils. in Sarg. (1914); H. L. Li(1963); R. intermedia Hayata (1908),(1911); Kanehira(1936).

野葛一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如在下品类中记有“钩吻一名野葛”之句。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十七卷“毒草类”钩吻条中云:“钧吻,又名:野葛,毒根、胡蔓草、断肠草、黄藤、火把花等。”并言“此草虽名野葛,非葛根之野也。”并指出:野葛生于贵州以南,村圩闾巷间皆有,被人通称钩吻耳,是一种有毒之植物。

描述字段:落叶攀援状灌木;小枝棕褐色,具条纹,幼枝被锈色柔毛。掌状3小叶,叶柄长5-10厘米,被黄色柔毛,上面平或横具槽;顶生小叶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最宽处在叶的中上部,长8—16厘米,宽4—8.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侧生小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3厘米,宽3—7.5厘米,基部偏斜,圆形,小叶全缘,叶面无毛,叶背沿中脉和侧脉疏被柔毛或近无毛,脉腋被黄褐色簇毛;侧生小叶无柄或近无柄,顶生小叶柄长0.5-2厘米,被柔毛。圆锥花序腋生,短而密集,长约5厘米,被黄褐色微硬毛;苞片长圆形,长约2毫米,被毛;花黄绿色,花柄长约2毫米,粗壮,被毛;花萼无毛,裂片卵形,长约1毫米或略超过,基部具3条黑色纵脉;花瓣长圆形,无毛,长约3毫米,开花时外卷,具不明显的褐色羽状脉;雄蕊与花瓣近等长,花丝线形,长约2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花盘5浅裂,无毛;子房球形,无毛,径约0.5毫米,花柱1,极短,柱头3裂,头状。核果略偏斜,呈斜三角形,长约5毫米,宽约6毫米,先端短尖,外果皮薄,黄色,被刺毛,毛长达1毫米,中果皮蜡质,具纵向褐色树脂道,果核坚硬,黄色。

分布及生境:海拔1850米的山谷杂木林缘。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台湾亦有。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本种引起漆疮,极毒。

野葛 Pueraria lobata

属种: Pueraria lobata

属名:葛属Pueraria

科名: 豆科 Leguminosae

属种名定名: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 形态特征与分布 ]

野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木质藤本,具肥厚的大块根。枝灰褐色,微具棱,疏生褐色硬毛。羽状三出复叶;托叶2,卵状披针形,被褐色硬毛;小托叶线形;叶柄长7-20厘米,被贴生的短白毛和开展的褐色粗毛;小叶柄短,被褐色硬毛;小托叶线形;顶小叶菱 状卵形,长8-15厘米,宽7-13厘米米,3浅裂,基部近圆形,先端急尖,表面绿色,背面灰白色,两面均被短柔毛,侧小叶斜广卵形,有时稍2浅裂,长7-15(20)厘米,宽6-13厘米。总状花序腋生,比叶短,总花梗贴生白色短柔毛,密花;小苞卵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萼钟状,5裂,裂片披针形,上面2裂片合生,萼内外被黄褐色毛;花冠紫色,旗瓣近圆形,长13毫米,宽11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内侧有2个耳和短爪,翼瓣长圆形,长12毫米,先端圆,基部具弯耳和长爪,龙骨瓣倒卵状长圆形,长约13毫米,基部有弯耳和长爪;雄蕊10枚,成9与1两体;子房线形,被白色短柔毛,柱头头状顶生。荚果长圆形,扁平,长4-10厘米,宽约10毫米,密被黄褐色长硬毛,含2-10粒种子。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多年于山坡及沟谷的阔叶林内、林缘及灌丛间。分布于我国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朝鲜、日本、俄罗斯亦有分布。

根可提制淀粉食用,茎可代绳用或编织,其纤维可制葛布。根还可药用,俗称葛根。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