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边劳动边学习的方式,挽救违法和轻微犯罪的青少年的一种特殊学校。
18世纪中叶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创办孤儿院,教学生一边识字计算,一边劳动,被视为近代工读教育之前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自二十世纪20年代起曾先后创办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仁斯基儿童劳动公社,在工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第一所实施工读教育的学校为1955年成立的北京市工读学校。中国的工读学校接收13-18周岁的失足青少年入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本着“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精神,积极医治失足青少年的心灵创伤,激发其自尊心,使他们真正认识和改正自身的错误,最终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觉悟、有一定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