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学衡派“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过于偏激了,学衡派提倡的学贯中西其实是要兼采中西文化之长,并不是复古倒退,相比起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分子一味提倡的摒除传统文化,学习西方的做法,学衡派的观点反而是比较理性的。而且梅光迪、胡先驌、吴宓等人确实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的观点从现在看来应该是正确的。
“学衡派” 文化社团。
因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为其主要代表人物,共同为《学衡》主要编撰者。因多从国外回来,又是大学教授,故以"学贯中西”相标榜。自称以“昌明国萃,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的封建复古派。他们极力抵制以白话代文言,反对新文化运动。
《学衡》共出七十九期,1933年停刊。
“学衡派”谱系
作者:沈卫威
简介:
正如同巴赫金所言,思想不是独白,而是多种声音的对话交流。借用雷纳·韦勒克在《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六卷中对白璧德的评价,这里可以说,“学衡派”不论存在什么局限性,也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因为他们“维护了评判的自由:批评的必要性”。你我可以不同意他们所说的具体意见,但要尊重他们说话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