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化州话(Huazhounese)是全国七大方言区中粤语的次方言,是与广式粤语最为接近的方言之一。当地和广东省内称其为化州话。化州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使用人口约140万。化州话古朴典雅,豪迈奔放,有上古遗风,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对化州人来说,化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分布化州话主要分布在化州的各区、镇,以及周边城市的一些乡镇。而在海外,由于移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化州,所以在海外部分华人社区也有化州话的分布。
人文■人文——最爱化州话
化州位处粤西,南邻雷州半岛北接广西,交通便利,地势以丘陵为主,一年四季温暖如春,瓜果飘香。化州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生活来源多来自农作物和小生意,现在大多人外出打工。化州的经济政治教育都不是我要说的,我想说的是化州的语言。
自从《外来媳妇本地郎》上映以来,化州开始为广东人所知,确切来说,是坏了名声,因为里面那个自称“来自化州乡下”的阿娇一口一个“做什么的”一口一个“化骨龙:,夹生的口音以及她那似乎永远也转不过来的舌头硬硬坏了化州话,化州的语言被阿娇全败坏了!粤人印象中,所有的化州人都是像阿娇这样说话的。
其实,阿娇不是我的老乡我没做过考究,但我敢以一个地道化州人的身份确定,阿娇说的,绝不是化州话!充其量只能说是某些字的读音和化州话相似。
(附注:吴苏妹,女,1952年生,祖籍广东恩平,1969年其父母亲在湛江工作,吴苏妹跟随父母在湛江生活,就读于湛江市第二中学。当年她天生丽质,容貌可爱,被同学们广称为二中“一枝花”。出处: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07/2007071816513947.htm)
很多听过化州话的人都说化州话难读难懂,读时舌头似乎在打卷,语速又快,让人听来如坠云里雾间。我说话时没有留意自己的舌头是否在打卷,但是语速快倒是真的,像在倒豆子。其实化州话和广州话有很多相通之处,像“饭”,我们也是说“饭”,不像潮汕那边说"bung"的,化州话和广州话最大的不同,应该是S读音,像我们说“三,四,信息,死”等,舌头真的是卷起来的,我的同学,学了N次,硬是说不准!
化州话说起来很“硬”,说好听点,是很“铿锵”,就算是闲聊,听起来也像在吵架,不像成都上海那些软语,吵架听起来也像在说情话。说话和人的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化州的人,倒是很豪爽的,女子极其干烈暴躁,当然也有像水那样温柔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化州人,我自然是爱自己的语言的,在广州街头,听到一句化州话,忙上去搭讪,原本素昧平生的人,因为有相同的语言,在异乡的街头,一下亲近起来。在学校里,开同乡会是必到的,只为了可以随心说随意听化州话。最鄙视那些还没离开化州就已经忘记(其实是装作忘记)化州话的化州人,同乡会里有个女孩,丑得不可方物,说话却嗲得入骨,她在同乡会中不是说普通话就是说广州话,仿佛她压根就不是化州的,她一开口,我们全不做声,只用眼色表示厌恶,男生则在旁起哄让她住口。会毕,我们全恨恨的说:“现在化州话很失礼她吗?!”在路上见到她,我就装作不认识她,后来。渐渐的不见她来同乡会了。
其实化州话是很易懂很形象的,试举几例:
玩——荡或者聊或者LAN(读第一声),荡最形象了,听起来就想到晃着膀子四处游荡,聊也是有道理的,吃完饭,去寻大树下,小溪边多人的地方,说说张三,道道李四,惬意得很。LAN就不知道应该怎么解析了。
下雨——落水,雨不就是水吗?下雨不就是水从天上落下来吗?
上学——去书房,这个听起来就有点文雅了,书房,多美好的地方啊,去上学仿佛也因此而变得美好,有时候,去上学,直接就说“书房”,名词作动词用了。
生病或者很难受——抵力,生病原本就是很耗力气的事情,故说“抵力”。而有时候想表达很难受的感觉或者很看不惯(广州人说“难顶”)也可以说抵力,比如:我见到巨就抵力(我见到他就难受)。
粪箕(秧)——咒骂小孩的话,相传以前小孩夭折就用粪箕装好拿去埋,所以骂人“粪箕”是很狠毒的,是咒人死。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粪箕”的起源,骂“粪箕”其实不是真的恨到入骨非要咒人死,“粪箕”现在只是纯粹一句骂人的话。
做作,假装——制,就像努力制造一种姿态出来,都用来表示贬义的意思。
看——瞄/mju;/,这个瞄不读第二声,读第四声,很尖锐,而意思上似乎也比“看”要专注很多,其实化州人可不管专注不专注,看就是瞄。
早饭,午饭,晚饭——朝,晏,晚,煮饭是“煲朝,煲晏,煲晚”,吃饭就是“吃朝,吃晏,吃晚”。印象最深就是小时候傍晚夕阳光照在村头的池塘上,妈妈的声音传来“快回来,吃晚嗲。”温情得很。
亲,疼爱——嗲DIE(第二声),嗲在别的地方看来是对女子撒娇的形容,而在化州人口中的“嗲”则是亲的意思,还有就是很疼爱,小时候最喜欢就是听到父母说“最嗲你”,现在就喜欢听男/女朋友说“嗲死你”。另外“嗲”还有助词的作用,读第四声了,这个等一下会说到。
傻——憨,憨在别的地方是表示很老实的意思,化州人则说“憨”是很傻。
……还有很多,这里一时间想不起来。呵呵
另外,还有很多,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叫的,像:累——HEN(第一声),讨厌——Where,哪里——声处(一试),找——跟,说大话——车大炮,吹水……
化州人表示否定说的是“冇”(读音为“maau”拟声同“矛”,很多人以此代替,觉得不太好,语言应该有相应的文字才对;“矛”根本没有否定的意思),和广州话的“冇”不同(读音为“mou”,吴川也一样),跟“唔”也不同。【以上或有人会不大明白。语言间总会有关联的,打个比方:官话把“猫”读作mao,广州粤语读作maau(第一声)化州读作miao,依此 官话把“冇”读mao,广州粤语读作mou,而化州读作maau,(还有武汉话读音、客家话读音、温州话读音等),其实都是这个字(冇)作否定,只是读音不同 (大家就冇使用“矛 ”来代替嗲)】
有人觉得“冇(矛)”是化州语言的特色,故将化州人称为“化州猫”(他们将化州的“冇”读作“猫”了),其实,一些客家话中也是说“矛”来表示否定的。
“嗲”是化州词语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助词,读DIE第三声,有“了”表示完成的意思,在化州街头,常常会听到“嗲,嗲,嗲”的,但是又并不娇嗲。
现在化州话越来越受关注了,前段时间有首化州歌叫《矛DAY道(不知道)》的,将一些化州的特色:如牛腩粉等都唱了出来,但是我觉得歌手有很多词眼都咬得不像化州音了,除了“矛DAY道”就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化州话在里面了。
其实现在有很多的化州话都已经被粤语的其它方言(尤其是被广州话)同化了,我们这一辈和上一辈人说的很多话都已经有了出入。无论怎样,我都希望每一个化州人不要觉得自己的语言难听而对着自己的同乡也说另外的没有感情的语言,更不要因此而否认自己的家乡,想一下,多少年以后,如果我们的后代根本就不知道化州话怎么说,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而不了解化州的人,也请不要因为仅仅看了一部电视就说我们的话难听,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是难听的,语言这种最能够表达感情的工具,你怎么可以说它难听呢?
有关于上面的说法我觉得是一个化州语言的写照吧,但对于一个化州.那么大的市,特别是在北边,北近高州,西边近广西,地方语言也不大相同,但化州口音始终没变,但北边多数讲着一种"丫话"与客家话"有点相似,东边近茂名和高州,有点茂名化语言出现.却以化州音为主,西边就是以中垌.官桥为主,言语也多数为"丫话"与客家话"有点相似,南边就是我们笪桥,杨梅,近吴川,廉江.此南边离化州市区最近,语言也差不多,但笪桥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与化州话根本差异极大,有点化吴口音了,其中笪桥的柑村话最为代表....
总的来说,化州,象一条丝带,但市中心太南边了,造成许多管理不周,所以化州总的来说经济及发展来说有点富死流油的,饿晕穷汉.化州交通还行,国道207从南盛镇横穿市区到笪桥镇,通住湛江.茂湛高速公路也经过化州,并属于粤西沿海高速公路,现在除了各镇通修建了水泥道,已经普及到镇村公路修通.现在村村通了,所以说,路通了,财也通了.希望化州这个新生的婴儿能快速成长,并不是传说中的"中国百强市",愿经济能快速发展...
有感于上面个女孩所说,特别来说说,我看了感触很深,所以也保存在我的空间里面让大家来看看.这文章不但写得好,而且文章的作者深深地表达了对家乡化州的爱,对一些所谓的人的恨,这真正是一个伟大的化州人!希望化州人世世代代都那么热爱化州热爱自己的家乡,共同努力创建化州,共同积极打击那些无聊的假分子和破坏化州名声的非人道主义的人!!!
人文——阿娇与化州话
自从珠江频道播出的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里出现了个挥着菜刀吼“我矛知道过!”的阿娇,化州人可谓“声名大噪”。
只是噪得让人很不起劲,因为阿娇的“绝无仅有”的“娇版”语言与化州话有相似之嫌,所以阿娇式的粗鲁和无知便成了外人眼中的化州人的写照。这无论是对于化州话这一方言还是对于化州人这一群体来说都无疑是个天大的冤屈和侮辱。
阿娇这一形象已为粤地一带的许多人所熟知,但我还是要从生活和艺术两个角度来探讨一下她形象的意义。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阿娇确是“丑”得很。长得丑还在其次,她那种浅薄无礼的语言和愚昧无知却又市侩粗鲁的行为,使她所表现的全是“丑陋”,当然她也有心地善良的一面,但是对于人们而言“丑”才是她的形象所在。她“丑”得让人不能接受自己会有这样一个亲人,“丑”不能让化州人接受她是化州人(事实上,阿娇不是化州人)。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阿娇”这一形象的成功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暂且不说她这一形象是否光彩,但她的出现的确让人们轻易记住了她,并且她为《外来媳妇本地郎》这一部剧增色不少,少了她,这部剧也就少了许多令人发笑的机会。因此就艺术而言,阿娇又是“美”的。阿娇的“美”的意义在于她的“丑”反映了许多生活中的丑陋,反映了中国大地上的某些无知和愚昧;让某些真正拥有这种陋习的人汗颜和不齿。
但艺术本来就是个值得争议和不易让人理解的东西,并且现在的社会文化程度也不可能要求人人尤其是社会底层的大众去理解所谓“艺术”。因而人们从“阿娇”身上到的,大多是丑.
电视中丑的人不只阿娇一个,但阿娇的有意与化州话有相同用词却又刻意歪曲发音并且乱用语气词的语言,却使人认为如此粗鲁无礼难听难解的话便是化州话,而阿娇的这种像武侠小说中的比莽夫还莽夫的夸张动作在使人大跌眼镜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错误的信息——认为说这样的话,做这种动作的人便是化州人。
阿娇的”丑”没有错,错就错在她歪曲和丑化了化州话以致丑化了化州人。
其实,“娇版”式的语言只是运用了某些化州话的词语,比如“矛”之类,而化州话的特色词又数“矛”最突出。而人们又特别喜欢就近原则,听到了个“矛”字就断定“这就是化州话了”;看到说这种话的阿娇便认为“化州人”便是“这样的人”了。
我们化州人不能怪人们,因为也许我们化州人听到别人故意歪曲的让人发笑的北京话或上海话,我们也只会发笑而不会去追究这到底是否真是正宗的北京话或上海话,更不会站出来说人们是否误解了它们。但是作为一个化州人,我深感阿娇带给的外人对化州话和化州人的误解不能不了了之。因此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化州话,消除一下误会。
我没有对化州话作过专业的系统研究,但生在化州,并且长在化州十多年,深受其影响,我想还是有对化州话有发言权的。
化州属粤西地区,西北面与广西交接,是个不太发达的地级市,化州市区依河而建。主要的交流语言是化州方言,化州方言并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个语言体系,因为化州话已在整个化州地区分化成了许多种话,到底有几种,应该没人统计过。但有时同一个镇或同一个乡的话之间都是不同的,但也有相同之处,所以同属化州话。有比较突不同的化州话有三种,一是与正宗的化州话比较相似,(暂且以化州市区的话为正宗的化州话),一般用于化南地区,有一种叫“艾话”多用于化北一带,因为与广西相近,所以与广西话也有点相同,还有一种叫“吴川话”。这三种话之间的差别最大,其它的化州一般与正宗的化州化相差不远,但也各有特色。
但无论化州话有多少种发音,阿娇的那句“经典”——“我矛知道过”绝对不是任一个化州人说的话,化州话里没有这种表述。
化州话的语速比较快,语调也没有太多的温文尔雅,主要以豪放直爽为主,但也不缺少温柔可亲,这就要看说话的对象而定了。因为化州话的总体语调不属于温吞之语,所以大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用比较硬直的语言去表达比较细腻的情感,就是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之类,明明是疼爱一个人却偏偏要用很强硬的语气对他说话。这对于化州人来说很容易理解,不了解情况的外人可能就要误解了。
化州话的直爽主要体现在同辈的对话中,直爽得毫不做作,该笑的便是笑,该怒的便是怒,如果有人想笑里藏刀,一眼就被人看穿。口蜜心腹的事化州人很难做得来,因为这种语言的表述方式决定了它的“英雄无用武之地”。
语言的直白也表现了化州人的比较直硬的性子,但不会是东北大汉那种壮健阔大架势。化州人就算是和平解决事宜也会用比较铿锵的语气,比如“得”(行),“矛问题”(没问题),“系几”(就这样)之类,如果答应比较亲近的人会说“系几得嗲”(是这样就可以了),而有事情麻烦别人,别人答应后主人就会说句“系几哗”表示麻烦了别人的意思。化州的官话,也就是在比较正式有大人物在场的交流场合说话一般不会用“矛”,而是用“舞” 表否定,其实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舞”其实是粤语广州话“吾好”的缩略音。 表一般的否定时说的语气较短促,如果想突出否定就加长发音,两种发音听起来是是不一样的。
化州话字大多是和粤语广州话相同的,但有不同的发音,有时表的意思相同,有时表达的意思不同。好比如“回屋企”(回家),的“屋企”和粤语广州话的字相同意思也相同的,但那个“企”发的是“几”的音;又如“香”,粤语广州话是用圆型的口型发的,化州话用扁型口型发,因此也是发音不同,意思一样。还有如“爸”,“妈”,“姐”之类的词,发音是大同小异,一般都能听出是什么意思。化州话中有些很有意思的词语,是用别的话译不出来的,现在举些能译出来的例子,如“康大”(养大),“去书房”(去上学),“扯草”(拔草),“打交”(打架),“猪唛”(笨蛋),“饭兜”(饭碗),“衫裤”(衣服),“好威”(好美或很了不起),“反胃”(讨厌),“摞累”(找麻烦)由此看来其实化州话的音和义间的联系是挺形象的。
化州话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语气词的使用上。化州话里的语气助词可谓丰富多彩,绘声绘色,有的还一词多用。
如“吗”字,在化州话的里从不发去声(第四声),一般发阴平(第一声)和上声(第三声)。发阴平一般表比较友好的询问或表比较亲近的人之间的一种祈使语气,如卖水果的人问“要水果吗?”这是一种友好的询问,它的意思和普通话中的“要水果么”差不多,而不是像粤语广州话中的“吗”那么硬。而母亲对儿女或情侣之间或夫妻之间常用阴平声表示很亲蜜的祈使语气。如果有人突然间转用这个语气和异性说话,意思就是非同一般的了,所以这个语气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使用的。如果用上声表祈使语气则表现出有些少的不耐烦,但都是多用于亲人之间,没什么恶意,比如母亲叫儿女去做事,叫了很多次儿女都不理会,母亲的语气可能就由阴平转到上声的祈使了。
“过”字在化州话里也是一个语气词,但从来没有和“矛知道”组合过。人们一般说“系过”(是这样的)或“矛用过”(没有用的)。不必去说它有什么组合规则,语言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这样用它就可以生存下去了。但没有化州人会说“矛知道过”,这句话是阿娇借用化州话的词“矛”随便加一个语气词“过“组合而成的,所以阿娇式的语言其实并不是正的化州话。
化州话中比较常用的语气助词还有“哗”“嗲”“呐”(发阴平),“咩”“呢”等等。这些词常用不同的语调表示不同的情感,语调轻时会温柔无比,语调重时多有种不耐烦的情绪,有时是人们故意用于朋友们开笑,有时也足可以出口伤人。
阿娇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与化州人其实天差万别,把脚抬到凳子上并舞着刀,那是泼妇的形象,但泼妇哪里都有,就算有过这样动作的化州人也不能凭此说化州人是很粗鲁的。
化州人有化州式的含蓄,但不是用温柔细语表达。朋友之间一般比较直接爽朗,如果有人表现出与众不同温柔会让人觉得有做作不清爽的感觉,因为习惯了“不温柔”的方式。但这种“不温柔”却不是“吃大块肉,喝大碗酒”式的,当然更不是像阿娇的“张牙舞爪“式,化州人的温柔也不是上海人的温吞式,总的来说化州式的语言和动作是中等偏刚的一类。化州的温柔不是一看便知的。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交流是它的主要作用,因此语言也优劣好坏美丑之分。但“阿娇“的有意相似和刻意歪曲还配上她那夸张离奇的动作却真切地给化州话和化州人带来了误会,误会的扩大是因为人们不负责的心态和对方言文化的偏见。虽然说现在国家提倡讲普通话,(我们化州也正在努学好普通话)但并没有说要消灭方言,因为这也是不可能的。化州话是化州人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结晶,社会的发展将使它走向何种状态,谁都难以预测,但现在它还是我们家乡人交流的主要语言,是任何其它语言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其它人无论喜不喜欢听,都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去取笑它,更不应凭”阿娇“的一面之词却抵毁它。
流传过的东西,大多会失真,语言也一样,如果稍加歪曲则更易变成笑话。这不是某种事物的过错,而是人类的责任的缺失。人们应该正视这一现象而不是通过表面带给偏见,从而伤害无辜的文化,伤害无辜的人。
我愿意相信,“阿娇”这一角色在演出的意思上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我更希望人们不要找到一点相近的东西便迫不及待地对号入座,“一竹竿打死一船人”地认为“阿娇”式的人便是化州人,“阿娇”式的文化便是化州文化,从而去否定化州的人和事,其实化州文化是很温敦厚纯朴可亲可敬的。
学习前沿
欢迎来到化州话学习专区。
其实,化州话学起来真的不难,大家可以看下上面的两篇人文,你们会从中学到不少化州话的。
下面,我将上传几篇化州网友写的《化州话讲堂》给大家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看完后记得去测试一下自己的化州话水平喔!不过,要说明一点,就是《化州话讲堂》的内容仅供参考,因为作者所写的内容,有部分是广州话,不是化州话。可能作者外出多年了,已被广州话同化,呵呵!
化州话讲堂
今天,我来教大家学讲化州话。至于化州话那些绵延五千多年的深厚内蕴以及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威力,我就不赘述了。我是老师,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卖广告的,谢谢!
首先,我们从简单的字词入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的是一个短语:当丢嗲。
请大家先齐声跟我读一次:当丢嗲。注意发音时“当”读去声,“丢”读上平,“嗲”读上声。
在这个短语里面,“当”字是“相当于,等于,等同”的意思。当然,在更深更隐晦的语境里面,也可解释为“不如,倒不如”等,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课后跟我讨论这个问题。“丢”字,在短语里作动词中心语,表动作的发生或表明受事主体(常隐含在语意中)的状态,可释为“抛弃,不要,扔掉”,在另外的语境里可与“忽”字组成“丢忽”,成为一个复合结构的词语,“丢忽”了就意味着不再拥有。“嗲”只是一个语气助词,但在这个短语里,它的地位不可或缺,少了它,短语的意思即不完整。
下面让我来解释一下整个短语的意思。“当丢嗲”的意思就是说某人或某物没有丝毫价值,存在等于不存在,拥有相当于没有,或者是有还不如没有,存在还不如不存在。一言以概之,就是说人时人就是废人,说物时物就是废物。杀伤力由此可见一斑。
解释了它的意思后,让我举两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用法:
1 某甲邀请某乙出去玩,但某乙说他要在家做饭或者看小孩等,这时,邀请受拒的某甲就可以说某乙“当丢嗲”。具体的情景可以用化州话这样表达:
甲:靓仔乙,出去玩咯?
乙:我都想,不过矛得呐。我要在屋几睇侬/望火啊。
甲:你果只仔,当丢嗲!
2 某男喜欢某女,向她表白,但女的因为男的不帅,家里又没钱等,拒绝了某男的爱。这时,求爱不成的某男被人问起为何失败,就可以说这个女人“当丢嗲”。具体情景可以用化州话这样表达:
某女:你又样衰又矛钱,我矛接受你。
某男:你果种女人,当丢嗲。
授课完毕,下面是自由提问时间,有没有谁不明白的?没有吗?那好,布置课后作业:留意你身边的人和事,根据合适情景,讲出五句(或以上)的“当丢嗲”。
化州话讲堂之二
上一节课我跟大家讲解了化州话短语“当丢嗲”的意思和用法,并举了两个例子,从作业的完成情况看来,大家掌握得都不错,个别同学还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境界,这是一个可喜可贺的现象,有个别同学不太理解的也及时提了出来并通过讨论得到解答。很好。下面来继续我们的新课程。
化州话中有很多字发音时要翘舌,这点在此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下。例如我们刚学过的“当丢嗲”中的“丢”字,虽和广州话一样发“diu”音,但上平音中要略微翘舌;又如即将讲到的短语“杀货”,“货”要发“fo"音,与普通话中“佛”差不多,读去声时又要略带翘舌,给人一种有点类似轻声的感觉。好,大家齐声跟我读一次:杀货……噢,不是这样,是杀……货。恩,再来一次:杀……货。对,好,好极了。大家掌握得挺快。
“杀货”并非成语杀人越货的缩写,请大家不要望文生义。杀货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杀是动词中心语,货表对象。但整个词语不是杀掉货物的意思,这样理解的话那叫肤浅。那么它究竟该怎样理解呢?好……我先喝口水。
“杀货”语出街头流氓,本来是一个黑道暗语,专指淫女人。在最早的意思中,“货”就是代词,代指靠出卖身体维持生计的女人,而“杀”,就是召唤享用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去召妓的代名词。当然,那是早期的意思,自从我们国家踏进社会主义后,大力清除黄赌毒,打击歪风邪气,社会经济蒸蒸日上,人民面貌焕然一新,召妓已经成为一个历史范畴的名词了。而杀货一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词义不断抗充提升,也已经超越了原来的意义。
“杀货”现在的意思主要可以理解为物色对象,挑选配偶等,最常用于形容年轻的男生追求异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将追求异性的行为隐含在一个捕捉猎物个过程中。例如,你可以说去泡吧是为了杀货,去参加元宵花灯游园会是为了杀货,也可以说昨天杀的货不多。等等。
化州话讲堂之三
欢迎大家回到我们的化州话课堂。
本节我们将要讲的内容比较简单,是另一个在化州话里经常要用到的词语:屈腻。
上一节课后,有同学向我提出疑问,说我讲了几节课都只是讲授一些短语和常用语的意思和用法,这样对系统地学习化州话究竟有没有用?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其实对于熟悉粤语的同学来说,只要你掌握了足够多的词汇和单词量,就基本上等于掌握了化州话。你可以细心留意一下化州话的语言结构,你会发觉化州话也好,广州话也好,都是一个白话语言系统里的分支,有着相当多的共同特点,例如倒装句式很多,和古汉语的发音相近等等。所以,大家在学习化州话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地借助广州话来熟悉和掌握它。当然,这其中的语言悟性很重要。
“屈腻”,是一个合成词,双义复指。“屈”可单独使用,前加程度副词可以组成“好屈,最屈”等。需要强调的是“屈”字单独使用时与“屈、腻”合用时意思是一样的,而“腻”一般不单独使用。或者这样表达:“屈”字单独使用时意义和“屈腻”相当,而“腻”字单独使用时语义就会发生了变化,成了“油腻,饱胀”的简称。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推想出,在“屈腻”一词中,“屈”的意思并不是委屈的简称和代指什么的,而完全是另外一种意思。“屈腻”,主要用来描述人在面对某情某景时的一种心态,指“郁闷,无奈,或者无发忍受却又不便表露的一种心情。”例如你被老师或家长训骂时,被朋友冤枉后,或者被人误解时,都可以用到“屈腻”一词。其使用之广泛和作用之巨大,甚至超越“郁闷”在普通话里的地位。
在读音方面,“屈腻”和广州话的发音并无不同,即“屈”字与它在“委屈”里的发音一样,而“腻”字和它在“油腻”里的也一样。
屈腻,在化州话的发展历史中,最先是指一种生理反应。人在多吃了甜食或者油腻食品后引起消化不良以致肚子胀气难消,食欲不振并口吐胀气,令人恶心难耐,这就是“屈腻”的最初用法。后来人们往往将自己心情郁闷无奈时的情形比喻成这种胀气难消的生理现象。
“屈腻”一词,用在句子中比较常见的情况是:
(1):今天被女朋友教训了一顿,屈腻死了。
(2):妈妈说我这次考试拿不了一百分回家就不能吃饭,我听了好屈腻啊!
(3):你一个人在这里屈腻有什么用呢?应该叫大家想办法将事情解决了。
化州话讲堂之四
今天的天气很不好,但是,我们的课还是要上。
这节课为大家准备的内容是化州话中两个同样比较常见的短语:车大炮 放飞机
开始之前,我们还是先巩固一下上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可能上节的内容比较生涩难懂,有不少同学课后反映作业比较难完成。这首先是我的失职,对大家的语言基础作了过高估计,备课的时候过于匆忙,在授课过程中又忽略了循序渐进教学手段的运用。但是,在这里我也要对某些同学的表现提出批评,他们的心态不够正确,低估了学化州话的难度,对化州话在未来世界中的主导作用有所怀疑。这些都是很不好的,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个醒。好了,下面继续我们的课程。
“车大炮”,“放飞机”这两个短语在读音方面和广州话的发音没有大的区别,或者可以直接借用广州话的读音。即“车大炮”的音是“qie dai pao ”,其中“车”字读去声,后面两字皆是读上声,且读起来时要一声比一声高,要能给人一种冲上云霄的气势;而“放飞机”的音是“fang fei gei”,其中“放”字要读轻声,“飞机”皆读去声,读起来短促而略带凌厉,暗含一种轻蔑的语气。好,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三次这两个短语:“车——大——炮”,“放——飞——机”。
接着我来解释一下两个短语的结构和意思。首先,“车大炮”和“放飞机”都是偏正式的状中短语,注意,是偏正,不是动宾,同学们要留意了。就是说,在“车大炮”里面,“车”是状语,“大炮”是状语中心语,如果将这个短语理解成了动宾结构的话,那么“车”成了动语,“大炮”就成了宾语,表示“车”的对象了,这是非常错误的理解。同理,“放飞机”这个短语,放并不是作动语的,它只表状态。强调一次,“车大炮”和“放飞机”都是偏正式的状中短语,不是动宾。
搞清楚了它们的结构后,相信大家对它们的意思也可以掌握一二了。不错,在化州话里,“车大炮”的意思是用来说明某人(不能是某物)对正在与他(她)进行交谈或交流的对象采取的一种态度,或者是某一场合内的所有人在交谈或交流时的共同态度和状态。为流于抽象,大家可以借助普通话或者广州话里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词语来理解,简言之,“车大炮”可以用普通话里的“吹牛”代替,当然,它有时还有“调侃”的意思在里面,这就看你在实际中怎么运用了。而在广州话里,当然也有“车大炮”一说,但一般来说,现在的广州话里,已很少再听人说起这个短语了,而基本用“吹水”来代替了它的地位。
相对而言,“放飞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句话,就是“放鸽子”的意思。但是,“放飞机”与“放鸽子”又是有所不同的,具体点就是程度上有差别,你可以这样想象:放一只鸽子还不容易吗?有人甚至可以一天之中放你几只鸽子,但是,放飞机就比较严重了,你见过有人可以一天放你几架飞机的吗?(喝水,等待掌声……)
好了。这节课讲述的内容比较多比较抽象,时间也比较紧促,希望大家课后要好好理解消化一下,暂时就不布置作业了。希望大家继续拿出热情拿出精力来好好学习我们的化州话。多谢大家,下课!
“放飞机”是“车大炮”的另一种说法,“飞机”自然对“大炮”,他们都很大。而“放”对“车”也算是合适。
考试化州人语言测试
01.“矛DAY”的意思是 ( )
A.时日无多 B.在茅屋裏度过的一天 C.不知道
02.“方乸”的意思是 ( )
A.妇人 B.妓女 C. 在那边
03.“粪箕秧”意思是 ( )
A骂人的说话 B装粪的物体C 一种农作物的名称
04“屙贺!”意思是()
A祝福语.B惊叹语 C 没了,没了,什麼都没了
05後语“又哭又笑”下一句是()
A.发神经B阿婆担米粜 C鬼上身
06”去嘘书”意思是()
A去书店B小解C去哪里?
07 矛共你LAN嗲的意思是o()
A不和你吃料理B不和你玩了
08嗲一啖”的意思是()
A.亲一口 B.吃一口 C.吐一口痰
09”细侬”意思是 ()
A.很小的弄堂 B.小孩子 C.小把戏
10”好甜”.意思的是 ()
A.好甜 B.形容小孩子很调皮 C味道好
新版化州话托福考试(2008)
一 听力理解题
1、录音:“来几做乜野啊?”
“矛野做啊,出去哨哨好嘛?”
问题:后者的建议是( )。
A、放哨 B、吹口哨 C、随便逛逛 D、哨牙
2、录音:“今晚捞你出街lan lan罗?”
问题:这位老兄说要同你干什么? ( )
A、购物 B、玩玩 C、杀人 D、媾女
3、录音:“我屋几织马骝考试又矛及格,真系眼鬼盲。”
问题:这位女士遇到的问题是( )
A、她儿子撞鬼 B、她撞鬼 C、她眼睛盲了 D、她很伤心无奈
4、录音:“你加讲讲睇过,你信矛信我就收你米簿啊?”
问题:此人准备干什么? ( )
A、他是卖米的,来收米簿 B、他是粮食局的,来收米簿
C、他是做人口普查的,要看户口簿 D、他很生气,想打人
5、录音: “阿四,听减你从日去湛江嗲喔?”
“矛使减嗲,部车慢到死,十点搭五开始出去,十二点搭七正到黄坡。”
问题:阿四去湛江的出发时间是? ( )
A、十点五分 B、十点十五分 C、十点二十五分 D、十点三十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