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斯纳维》(Mathnawi)
伊斯兰教苏菲主义哲理训言长篇叙事诗集。全名是《玛斯纳维·玛纳维》。“玛斯纳维”系叙事双行韵诗体,“玛纳维”意为“内涵”、“意义”。作者为苏菲派著名诗人、毛拉维教团的创始者哲拉鲁丁·鲁米(1207~1273)。成书于1258~1270年间。诗篇编为6卷,总计27000行,为波斯文。诗作以故事形式展开,采取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穿插以大量传闻、轶事,借每一个故事阐明一个哲理。全书寓言故事和哲理箴言相同,抒情与思辨错致,借比与寓意交融,博学多识与华美的文采交相辉映,使诗集增添风韵。全书以苏菲主义的“爱”为核心,阐述了造物主与宇宙、人与真主、理性与信仰、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描述了苏菲主义的内心精神修炼途径和灵性感受,论证了神秘主义的灵性、理性和人间伦理道德应达到完美的统一。在宇宙的起源的问题上,鲁米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存在物(或生物)都以圣灵流溢的形式从真主那里流出。一切存在的基础是灵魂,宇宙灵魂是真主的第一创造。真主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归宿,而人生本身则是寻求慰藉和归宿的活动。关于神秘主义的“爱”(Eros),鲁米认为,爱源于真主,人们通过爱归向真主。宇宙万物是一个爱的王国,爱是一切生命和历史的动力因,是爱促进了宇宙的各种和谐运动,促进了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升华。宗教信仰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爱(即爱真主)。在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上,鲁米认为,宇宙灵魂是不朽的、永恒的,而人的肉体随着其生命的死亡而灭亡,个人的灵魂将返本归真到宇宙灵魂。鲁米认为,人的生命应追逐真主创造的宇宙灵魂,不断地趋向至善至美,达到理想的“真人”。“真人”应是超越了世俗的“自我”,通过不同阶段直觉的内心精神修炼,获得认主的灵知,使个人灵魂纯净,与真主合一,归向真主。《玛斯纳维》被苏菲派奉为经典,被誉为“波斯文的《古兰经》”、“人类知识的海洋”、“苏菲主义的百科全书”。最早被译成阿拉伯文、土耳其文,在伊斯兰世界广泛流传,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中国穆斯林中流传有波斯文手抄本。新疆依禅派将《玛斯纳维》的选段作为念“迪克尔”的内容。
(杨克礼)
享誉世界的波斯苏非大师贾拉尔丁•穆罕默德•穆拉维(J.M.Moulavi,称号鲁米,1207—1273年),在蒙古大军西征、克巴格达、灭阿拉伯帝国(661—1258年)的战乱年代,呕心沥血,用10余年时间,精心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玛斯纳维》(Mathnavi,6卷本,共51000余行),可谓集以往数百年波斯苏非神秘诗之大成,继往开来,不愧为里程碑式的伊斯兰经典名著。这部鸿篇巨制凝聚了诗人的全部智慧和学识,被苏非派奉为稀世珍宝,称赞它是“知识的海洋”、“波斯的《古兰经》”。已有上千年发展历史的伊斯兰教,其经籍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何以唯独《玛斯纳维》享有如此崇高的评价和特殊荣誉?这个问题意义重大,涉及《玛斯纳维》所阐述的苏非之道的思想渊源,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伊斯兰教神学、哲学和波斯古典文学的学者,迄今不曾正视这个问题,未见有分量的论著发表。依我之见,似应以伊斯兰教六大基本信仰(信安拉,信先知,信天使,信《古兰经》, 信末日和信前定)为切入点,对上述两部经典进行具体的比较,条分缕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论述产生这些异同的历史原因,进而阐明两者之间一脉相承的密切联系。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不熟谙《古兰经》便看不懂《玛斯纳维》这一点感触颇深。翻阅一下《玛斯纳维》即可见到,诗作大量引证经文圣训,广泛采用《古兰经》中的神话传说和先知故事,并加以创造性的解释和发挥,借以阐明深奥的苏非教义和神秘主义哲理,宣讲净化心灵和各种道德修养问题。所言虽然多为幽玄义理,但时有典故穿插其间,显得灵动活现,韵味十足。读来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尽管借鉴和吸收了其他宗教的理论因素,但《玛斯纳维》的思想内容并非“舶来品”,更不是叛经离道的异端邪说,而是以《古兰经》为准绳的独立创作在维护正统的伊斯兰教基本信仰方面,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之所以誉称《玛斯纳维》是“知识的海洋”,是因为它内容丰富,涵盖面极广。诸如《古兰经》诠释、圣训学、教义学和教法学,以及伊斯兰各教派和学派的不同观点,诗中或多或少或详或略均有所涉及。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诗歌语言,借助取象于自然景物的各种象征,及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当譬喻,活灵活现、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发了他独创的以“人主合一”为核心的“灵智论”。所谓“知识”,在苏非看来主要是指“灵智”——神灵智识和心灵智识。据初步研究,笔者认为穆拉维的“灵智论”,旨在论述真主的独一存在(世界万有皆为“幻在”)、人心的两面性(灵与肉的对立统一)和个体灵魂的返本归原(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这三大主旨要义,即穆拉维的神论、人论和神人关系论,构成极为抽象、复杂而神秘的理论体系。其中的“人主合一”,即个体灵魂终将复归于真主本质,更是玄之又玄的核心教义。在穆拉维看来,个体灵魂要实现复归于主的终极目标,则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修炼,滤净内心,使灵魂得以摆脱肉体束缚,获得充分的自由。为此,信徒就要具备对真主的无私忘我的“爱”,并以真主恩赐的“智”,抵制魔鬼的诱惑,克服“私欲邪念”,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完善自我,达到超尘拔俗的高度,力求接近能与神相通的圣徒的水平。据此,他提出“神爱”、“神智”、“完人”和“复归”四说,作为“人主合一的四种境界,从情感、理智、道德上要求修行者严以律己,做到“爱主”、“认主”、“近主”,最终实现灵魂“归主”的理想,完成自己的人生抱负。穆拉维关于“灵智”的“三论四说”,无疑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典型的宗教神秘主义,属于“颠倒的世界观”,但在诗作的字里行间却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诸如“透过现象看本质”、“贫中见富”、“苦中求乐”和“死中求生”等有关人生哲理的说教,对处于异族统治下、灾难深重的劳苦大众来说,还是富于教益、值得肯定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湖南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全集一阅,相信会有一种独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