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隋炀帝陵位于扬州邗江区槐泗镇,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大业十四年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杀,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炀帝陵位于扬州西北7千米雷塘,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东路。隋大业14年(618),隋炀帝杨广被部将宇文化缢死于江都宫。初殡于宫内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吴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芜。清嘉庆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墓碑,上镌隶体“隋炀帝陵”4字,由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陵门气势恢宏,宽敞的正门配以两个偏堂,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展览,陈列了数十幅图画,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右偏堂为书画成列室,悬挂了江苏省和扬州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扬州文坛宿将、长篇历史小说《隋炀帝》的作者丁家桐所书长轴最吸引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有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墓冢等组成。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城垣、石阙、墓冢是世界上罕见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墓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为阶梯式,上部为片状云,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炀帝陵”,每个字为脸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