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56式冲锋枪,正式名称为1956年式冲锋枪,近年来也开始改称为突击步枪,是仿制自苏联AK47型7.62mm突击步枪,在1956年生产定型,研制小组的组长为赵瑞之工程师,由于当时我国的武器思想较为传统,因此把这种发射中间型威力枪弹的全自动武器定型时称之为冲锋枪。同一年定型的还有56式半自动步枪(仿制SKS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仿制RPD轻机枪),都是完全不同的武器。仿制56式枪械是在全面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在50年代中期从苏联引进产品图、设计计算、尺寸链计算、试验检查规范等全套资料,以及工艺规程、工装资料等工艺技术文件,甚至还有部分硬件,如成枪、部件以及关键工装、刀具、量具等。56式7.62毫米自动步枪是仿制前苏联AK-47型7.62毫米自动步枪的产品,1956年生产定型,1963年改型56-1式,1980年改型56-2式,1991年改型QBZ56C式。是我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自动步枪,至今仍在装备部队。
结构性能56式冲锋枪与AK-47突击步枪的性能基本一致,外形上稍有不同,例如AK-47的准星为半包式两侧护翼,而56式冲锋枪则为全包式的护环,护环顶端有开孔,56式冲锋枪最特别的是采用了折叠式的三棱刺刀,充分发扬我军“刺刀见红”精神。这些是外观上最大的不同之处。
56式冲锋枪的枪托为木制固定枪托,在1963年又推出了仿制AKS的56-1式折叠枪托冲锋枪,枪托向下折叠。
56式冲锋枪系列的战斗射速为:点射每分钟90~100发,单发射击每分钟40发。配用1956年式7.62mm普通弹(通常称为56式步枪弹),在100米距离上能击穿6mm厚的钢板、150mm厚的砖墙、300mm厚的土层或400mm厚的木板。在使用上,对单个目标在300米内实施点射,在400米内实施单发射击效果最好,集中火力可对500米内的飞机、伞兵进行射击,可以杀伤800米内的集团目标,弹头飞到1.5公里处仍有杀伤力。56式冲锋枪和AK-47一样性能可靠,采用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活塞长行程自动原理。操作简便,易于训练和维修,自动机在任何环境下均能获得足够的后坐动能,确保在风沙等恶劣条件下射击也有良好的可靠性。但缺点也和AK-47一样,巨大的后坐能量在射击时产生强烈的震动,尤其点射时,很难控制枪身的抖动,射击精度差,重量偏大。
保险装置:
保险/快慢机位于机匣右后方。按压快慢机至上方位置时为保险状态,将锁定拉机柄和枪机,阻止其运动;向下一档至“连”或“L”处为连发模式,至“单”或“D”处为单发射击模式。
后改成“0”,“1”,“2”;0表示保险状态,1表示单发,2表示连发;后来我军就通用0,1,2来表示枪的3种状态
退弹过程:
弹匣扣位于弹匣槽的后部。卸下弹匣后,后拉拉机柄,退出膛内枪弹。通过抛壳窗检查弹膛及进弹口,释放拉机柄,扣动扳机。
56式的不同改进版本装备情况长时间以来,中国战术指导思想是“全民皆兵”,强调传统步枪的作用,即能在中远距离上瞄准射击,在接近距离上要刺刀见红,可以大量装备做到人手一支,又可以控制弹药消耗,所以对单发步枪(半自动步枪)情有独钟。因此,一开始时,56式冲锋枪并未在全军战士中配备,只是在步兵班少量配装,主要是用于提供近距离的压制火力,担当“冲锋枪”的角色。在中印边境之战后,56式冲锋枪的装备数量开始逐步增加,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56式冲锋枪已经成为步兵班的主要武器。
56S半自动步枪在抗美援越期间,中国曾提供了大量的56式冲锋枪给北越军和游击队,据说当时越军手中的56式冲锋枪比中国还多,后来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双方的武器基本都是56式冲锋枪。中国生产的56式系列冲锋枪也广泛地出口至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被称为中国AK,同时,中国AK在美国的民间市场上也以其性能可靠、价格便宜而很受欢迎。虽然我军在1980年代全面装备81式自动步枪,但直到今天,56式系列冲锋枪仍有部分在我军中服役,在民兵单位中也装备有一定数量的56式冲锋枪。
56式冲锋枪是我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自动步枪,至今仍在装备部队。
改进型号早期的56式冲锋枪完全仿自AK47,只是快慢机档位上印的是汉字,刺刀也完全仿造AK47第三型刺刀,但这种56式冲锋枪产量不是很大,后来改进了准星并在枪管下增加了标志性的折叠刺刀,1963年,56式冲锋枪的改进型56-1式冲锋枪设计定型,56-1式冲锋枪主要供空降兵和特种部队使用,它的最大特点是将原有的木制枪托改为可向下折叠的钢制框架枪托,使结构更加紧凑。
1980年,56-2式冲锋枪设计定型。56-2式冲锋枪的主要改进是取消了刺刀(但仍有少量依旧保留折叠刺刀),枪托改为右向折叠。另外在细节上也作了一些不易察觉的改进。如56式冲锋枪的保险扳把上端面形状与机匣和机匣盖间的让位槽相同,当保险扳把处于保险状态时,刚好可以盖住让位槽,携行时可防沙尘进入。56-2式冲锋枪在此基础上加宽了保险扳把的宽度,在机匣盖的下檐设计了一个突出的“屋檐”,保险扳把在保险状态下可伸入“屋檐”下,防尘效果更好。
在新材料的选用方面,56-2式冲锋枪尝试了以玻璃钢零件代替木制件的做法:护木、握把、枪托护板均采用玻璃钢制件,握把的曲线形设计较原来的木制握把更为舒适。上、下护木分别以栓销固定于枪身上。由于玻璃材料的硬度及耐磨性远优于木制件,而且耐潮湿,因此使用寿命长于木制件,而且从节约资源的角度考虑,也有长远的意义。美中不足的是,玻璃钢零件不具备木制件所特有的弹性,因此在沿用56式冲锋枪枪身结构的情况下,上、下护木很容易松动。
早期的56式冲锋枪为锻造机匣,后改为冲压件。冲压机匣和锻压机匣的区别主要是冲压机匣上有铆钉和冲压凹坑,锻造机匣两侧有长方形铣削凹坑以及固定木托形状,冲压机匣为类似AKM的流线形,锻造机匣为AK47的多边形。因为56-2式冲锋枪定型较晚,故一开始生产即采用了冲压机匣,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将节套、尾座等零部件铆接于机匣上,抛壳挺点焊于机匣左侧内壁。
在折叠枪托自动步枪的设计过程中,枪托的折叠方式很重要。设计得合理,可以在充分发挥步枪火力优势的前提下提高勤务性。设计得不合理,虽然牵强地缩短了全枪的长度,但影响了自动步枪的操作,是一种弄巧成拙、得不偿失的做法。在56式冲锋枪原有的设计中,因为枪身右侧有突出的拉机柄,所以背带环被安置在枪身左侧。
特种兵在使用56式步枪设计56-2式冲锋枪时,为了不影响原有的结构,侧向折叠的枪托只能向右折叠。但这种设计必然会影响到枪托折叠状态下射手对保险扳把的操作(开、关保险,单、连发转换等)。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人员调整了枪托折叠后的角度,使水平折叠改为略向下倾斜,并在枪托右侧护板上留出了为保险扳把轴让位的槽子,以让开保险扳把,方便操作。但这种方法并没有完全解决枪托折叠状态下与保险扳把的干涉问题,尤其在射手戴手套射击时更为不便。相比之下,81-1式自动步枪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56-2式冲锋枪作为56式冲锋枪的折叠枪托改进型,由于操作性问题及81-1式自动步枪的定型,因此没有像56式冲锋枪和56-1式冲锋枪一样被广泛列装,但其折叠枪托的结构及玻璃钢材料的应用对后来国产自动步枪的研制生产有着非常的意义。
56式冲锋枪和AK47一样,都是采用铣削机匣的,这种机匣的缺点是比较重,而且加工过程复杂,成本高,耗材多。但由于50年代末中苏关系问题而不能得到关于冲压机匣这方面的援助,赵瑞之在1964至1967年担任援建阿尔巴尼亚国防工程55项目专家组组长,期间接触过AKM,回国后便进行把56式冲锋枪的机匣改为冲压生产的攻关研究,因为冲压机匣便于生产,成本低,因此56式冲锋枪的生产线都逐步改为生产冲压机匣,不过原装备的铣削机匣的56式冲锋枪仍在使用。识别中国生产的冲压机匣与其他国家冲压机匣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中国的冲压机匣铆接方式与RPK类似,而与AKM不同。
枪支参数口径7.62 x 39mm
全枪长:1102毫米(带刺刀)
空枪重: 4.3千克(不装弹)
枪管长:414毫米。
膛线:4条,右旋。
弹匣容弹量:30发。
射速:600发/分
枪口初速 710~730 米/每秒
有效射程:400米
自动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