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杰博士是2005年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快离子输运、新经典输运、TAE模理论、回旋动力学、高约束模物理、理想磁流体力学稳定性诸方面,造诣颇深。研究成果突出,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20篇,在13篇第一作者论文中,有5篇在物理学最重要的专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
王少杰博士,1967年10月20日生。1990年7月安庆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毕业;1990
年7月至1992年7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所反应堆工程专业,工学硕士;1992年7月至1995年7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理学博士。1995年8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2004-2007年复旦大学教授。 2007年8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1年3月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6月被评为博导。任职期间,1995年10月至1996年3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访问学者;1999年6月至1999年9月,日本国立聚变科学研究所,客座副教授;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日本原子能研究所,交换学者;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日本原子能研究所,STA Fellow;2004年12月至2005年2月,美国GeneralAtomics聚变能研究组,高级访问学者。
王少杰博士在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领域做出了一批创新性重要工作,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非局域性新经典离子输运理论,首次给出了规范不变性回旋动力学方程,首次解析证明有限等离子体压力下的非完全嵌套磁面位形平衡的存在,首次探讨了环向平衡流对ZonalFlow的作用,为控制等离子体湍流反常输运提供了一种方法,发现托卡马克中高能离子对“锯齿”振荡稳定性作用,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
王少杰,男,汉族,1946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教授,党委书记,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负责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组织部。联系应用科学学院。
1970年8月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1997年3月至1997年8月在中央党校进修。
1987年12月任原哈尔滨电工学院党委书记,1998年11月任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基本资料】
专家姓名: 性别:女

职务:中医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 毕业院校:北京医科大学
专业:中医科 职称: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
擅长心脑血管病、肾病、骨关节病、血液病的诊治。
【个人简历】
王少杰 女 197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对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1977年到北京中医学院学习。
1982年到东直门中医研究院深造,得到中医界多位名师指教。
1991年被卫生部任命的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李鸿祥教授收为学生,在心脑血管病专业方面有深入研究,是人民医院脑卒中治疗中心中医负责人,长期从事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有独到的临床与理论见解。对急慢性肾病的中医治疗有较高的造诣,特别是应用中药治疗肾病、氮质血症、尿毒症前期有独到见解,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此外,对中西医结合老年性骨关节病也有较深的研究,至今在国内一类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1992年主持人民医院中医科医教研工作以来,在开展中医药传统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基础上,健全和发展了独特的中药足浴、中医养生体疗、心理慰疗等综合整体个性化治疗。逐渐形成了中西医相结合,以中医、中药、针灸、养生、康复为特色的脑血管病治疗病房,医疗和护理工作中体现中医人文关怀,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学生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优秀集体奖。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2名,在读研究生5名。建立了中医实验室,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院级等多项科研课题。曾获北京大学医学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人文医学荣誉奖”、 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领导的中医科2004年被北京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北京市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社会任职】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医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肾病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北京中医》杂志编委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特约专家
中华医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中国中医学高等教育会理事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
中华医学会北京地区军事医疗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