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沈阳农业大学教授男,1954年8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土壤农化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1987年和1993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先后四次受国家教育部派遣和日本方面的邀请以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日本做合作研究。1985年晋升为讲师,于1990年10月和1994年6月两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1995年6月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沈阳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主任、后建院任土地与环境学院院长,1997年任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2001年9月至今,任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参加的学术团体和兼职主要有:全国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农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日本农业工程学会会员,日本土壤肥料学会会员,沈阳市归国博士联合会副理事长,《沈阳农业大学学报》主编,中国土壤学会刊物《土壤通报》副主编等。

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辽宁省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1996年被学校首批确定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7年被评为沈阳市优秀教师,1997年被农业部“千百万工程”的“神农计划”评为农业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1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高等学校学术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

张玉龙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土壤学、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专长于土壤改良、土壤物理及农业环境保护。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土壤学、土壤改良学、水土保持学、农业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专题和土壤改良专题等课程。

培养的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2人,目前正在指导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多人,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

他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科研课题多项。其中已完成的课题有:辽宁省科委“辽宁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改善对策研究”,“关于水稻土硅素肥力及硅肥施用技术研究”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保护地蔬菜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土壤水分调控技术研究”课题;农业部与国家计委重点项目“阜新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课题,经费500万元;中日合作项目“生物型煤改良盐碱土技术的研究”课题。

正在进行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课题有:辽宁省“九五”科技攻关“节水栽培与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课题,负责保护地灌溉子专题,已经完成阶段性成果;辽宁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辽宁旱地农业与节水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子专题主持人;辽宁省教育厅青年学科带头人基金“蔬菜保护地滴灌、渗滴土壤水肥联合调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课题;辽宁省财政局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保护地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课题;国家“863”项目,“东北半干旱抗旱灌溉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子课题负责人;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辽宁省几种主要类型土壤持水特性的研究”等。

科研成果。“辽宁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其改善对策的研究”, 2000年获辽宁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1名);“土壤、生物电磁效应的研究”获2000年度辽宁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获2001年度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名);“内膜式棚用施肥器”于2001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1名);“节点式渗灌管”于2002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1名)。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长期使用氯化铵对土壤理化性质、园艺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辽宁省坡耕地土壤可蚀性研究”,获辽宁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菱镁矿锻烧粉尘对土壤污染机理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获辽宁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在生产上应用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加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3部,《农田水利学》、《农业环境保护》、《北方半干旱高效农业》;副主编学术专著1部,《资源与环境概论》;出版译著2部,主译《地球环境论(演习)》[日],《土壤微生物实验法》[日];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国外杂志发表8篇。

2.解放军将军少将,河南罗山人。1949年4月任国民党第128军第312师师长,5月15日在湖北金口参加起义;

3.炫蓝元素工作室创始人男,1988年2月生,汉族,会计专业,实习阶段放弃专业,进入IT行业,2005年毕业于后就职与三联家电,先后任电脑部经理、数码部经理。年仅20周岁的时候已精通电脑硬件维修,软件维护、摄影6级水平,并对吉他有很大的爱好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男,1930年7月生,汉族。江西万载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毕业后进入中科院植物所,一直从事孢粉学的科研工作,尤其是现代孢粉形态学研究。负责和主要参加出版的专著有《中国植物花粉形态》(第一、二版),《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中英文版),《中国热带亚热带被子植物花粉形态》,《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花粉部分,中英文版)以及《中国苔藓植物孢子形态》,并发表论文3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四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中科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及山东省优秀学术论文一、二等奖(合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5.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男,1963年12月生,湖南沪溪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副主任,1996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先后出版学术专著、编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新旧杂糅:民初政治制度现代化之检视》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交通建设与城市近代化》等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引起与会专家的好评,部分观点多次被转引。专著《民族主义与现代化:20世纪30—40年代蒋廷黻社会政治思想研究》被誉为填补了“研究空白”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