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北齐置

汉历阳县,晋置历阳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冬,在历阳郡置和州(州郡同治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历阳镇),以两国通和名和州,一说梁王僧辩迎贞阳侯于此,更名和州。

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五月辛巳,南豫州改治历阳(今历阳镇),废和州。

太建十一年十一月,北周恢复和州。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和州为历阳郡(治历阳),属扬州刺史部。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改历阳郡为和州(仍治历阳,今历阳镇),设历阳、乌江(仍治今乌江镇)2个县。

贞观元年(627年),和州属淮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治扬州,今为市)。

天宝元年(742年),和州改为历阳郡(仍治历阳)。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历阳郡改属淮南节镇(治扬州)。二载十二月,历阳郡复名和州。

907年五代吴国时 。和州(治历阳,今为镇)设历阳、乌江(治今乌江镇)2个县。武义二年(920年),和州改属德胜军(治合肥,今为市)。南唐因之。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壬寅,后周克淮南改德胜军为保信军(治合肥,今为市),和州属之。

显德七年正月,北宋代后周,和州(治历阳)属淮南道。

至道三年(997年),改淮南道为路(治扬州,今为市)。熙宁五年(1072年),和州改属淮南西路(治扬州)。和州属之。

1275年二月戊辰,和州降元,改镇宋万户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七月,和州镇宋万户府(仍治历阳,今历阳镇)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淮西江北道(后定治合肥,今为市)。

十四年,和州改立安抚司。明年升为路。二十八年正月,降和州路为州,改属庐州路(治合肥)。

龙凤十年(1364年)七月,吴王朱元璋部攻克庐州,升为庐州府(仍治合肥),改属江淮行省(治庐州府)。和州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撤和州,明年复立和州,撤销历阳县入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和州直隶南京。

顺治二年闰六月(1645年8月),直隶和州(治今历阳镇)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

康熙元年十二月(1663年2月),直隶和州属江南省安池太道(治池州府,今贵池市区)。六年七月(1667年8月),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1734年1月),直隶和州属庐凤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七月(1735年8月),改属庐凤颍道(仍治今府城镇)。

同治四年六月(1865年7月),直隶和州属安庐滁和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1908年6月),改属皖北道(仍治今府城镇)。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12日,和州光复。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4月,改和州为和县,和县(仍治今历阳镇)属安徽省。3年6月2日,和县属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

民国17年8月,废道,和县直属安徽省。

二、元初置,寻省,故治在今辽宁省锦西县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