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念

戏台是指为戏剧演出而建的专门场所。中国古代戏台基本为木结构建筑,从高度讲大致可分为单层、双层两种类型。单层指戏台建在一个台基上,台基一般高度为1米左右;双层指戏台建在通道之上,通道多为山门,高约2米左右。从开口角度讲,可分为一面观、三面观两种,亦有介于二者之间者。

概述

戏台从其木结构看,多在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上面则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这种额坊的建筑形制,对需要开间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在元初的魏村、王曲戏台上,两侧后部三分之一处,设辅柱一根,柱后砌山墙与后墙相连,两辅柱间可设帐额,把舞台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两边无山墙,可三面观看。这类戏台,在山西稷山县马村金墓和侯马金墓中的戏台模型中可为佐证。至于前后台分割的帐幕,在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的元代壁画中可以看到。但这种建造方式,在元代中后期的东羊、曹公戏台上发生了变化,将两面山墙全部砌起,而观众也就从三面观看变成一面观看了。这种构造方式在明清以后的戏台上基本上得到了沿袭,只是把前台台面加宽,台口分为三开间。

湘西戏台

各地戏台

宁都戏台始建于光绪二年,与“老官庙”南北相对,戏台为木质结构,分前后两台,前台为戏子唱戏时用的,后台为戏子化妆和住宿用的,总长约10公尺,宽15公尺。前台门柱上,有一木刻的阳体朱漆镏金楹联:“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出场便见;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戏台的顶上,悬有一朱漆描金的横匾:“声满歌楼”。戏台每年一般用三次,即演三次戏,一次是二月花朝节;一次是四月老官生日;一次是八月禾苗戏。每次演出多则一个月,少则半个月。演戏期间,四周的群众都会赶来,有的纯粹看戏,有的做生意,有的赌博,有的嫖娼,有的走亲戚无花八门,应有尽有,人山人海,酒店饭店天天客满,非常热闹。这每年的三次戏又叫“行份戏”,戏价来源于生男孩的,结婚的,生意发财的,各店摊派捐献的,赌博桌上的等等。唱戏的内容大都是湖南戏,每年都相同。有时,也会联合其它的地方举办一些活动,如,八月初,请宁都的戏班来唱采茶戏,纪念许旌真人。

宁波城隍庙戏台.过去庙中的除中大殿、后大殿各有一大戏楼外,两旁厢楼还各有两小戏台。今存的中大殿戏楼,为城隍庙的精髓。整个建筑的大小部件都饰有传统的朱金木雕,内容以戏曲故事为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