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释名
一、 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二、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三、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
四、 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散曲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散曲的产生
1、 发源于金词
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
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 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
金末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
3、 乐曲的变化。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制
一、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二、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
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韵。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散曲的审美特征
一、 有别于宋词的酸酪之趣
1、 格律自由
2、 语言俚俗、灵动自由。
3、 抒情直切、酣畅淋漓。
4、 内在冲突、对抗而非和谐。
二、化丑为美的倾向。
有两层含义,一是将传统观念中视为丑的东西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二是打破传统艺术的典范格局,以一种对立的形态构成新的艺术风格。
以 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而独秀文坛,以其不同于唐诗宋词的美学风采而成为中国外呢学宝库中别具一格的体裁,它淋漓酣畅、泼辣直白、诙谐风趣、热烈尖锐、富于动 感,以俗破雅,以俗成趣,语言自由活泼,充满活力。描绘和书写的对象不限美丑雅俗,表现力丰富宽广,备受文人青睐,成为元代文学成绩最高的体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