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氏小体(Nissl’s Body)
甲苯胺兰染色的牛脊髓涂片,尼氏小体即光镜下的粗面内质网。在低倍镜卡观察,染成蓝色的大三角形、星形细胞就是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染色较深的小细胞为神经胶质细胞。转换高倍镜观察,可见脊髓前角神经细胞的细胞质中许多蓝色颗粒或网状结构即为尼氏小体,尼氏小体指存在于各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细胞中的嗜碱性的颗粒群,发现者是G.Retzius和A.key(1876),而Fr.Nissl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对尼氏小体首先确立了初期的固定染色方法,命名者则是von Lenhossek(1896)。尼氏小体呈粒状、微粒状或虎斑状(tigroid),分散在神经胞质的内部(由于在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细胞内的尼氏小体是典型的虎斑状,所以又称为虎斑样物质)。在轴突和轴丘(axotnhillock)内不含尼氏小体,很早就推断这种物质是核蛋白,但在查明它能被核糖核酸酶分解、能吸收紫外线、并具有富尔根阴性反应以后,进而用电子显微镜检查,确认它是糙面内质网的核糖体。根据尼氏小体的光学显微镜照片,认为这是在标本制作过程中起了变化的产物。尼氏小体从来就受到重视,因为它是作为表示神经细胞功能活性的形态指标。由于轴突的切断、过分的刺激、高龄,这种颗粒会破碎并逐渐消失(亦称为尼氏小体消失;von Lenhos-sek称此为虎斑融解;H.G.Marinesco称此为染色质融解)。在尼氏小体内可看到与切断后的轴突的再生和延长有关连的变化。并且,随后渐渐恢复最初的数量。尼氏小体在细胞质内重新出现时,首先是从核的附近开始,然后再向细胞边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