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大佛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极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初名应福寺,北宋仁宗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改名庆寿寺,该寺位于彬县城西10公里的清凉山下。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必经此地。《关中胜迹图志》记载:“唐庆寿寺,在彬州西二十里官道旁,唐贞观二年建。”大佛寺石窟开凿在任河南岸的石崖峭壁上。这里川流横列,山峰对峙,地势狭长如廊,泾河自“佛洞”前蜿蜒东流,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窟前5层楼阁屹立。这是陕西省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1956年咸阳地区文管会对大佛寺进行了全面勘察。大佛寺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61个,其中洞窟107个,佛龛254个,内有造像的洞窟共19个,造像1498尊。东部87窟称之为“东窟”;中部12窟称之为“中崖”,即“明镜台”;西部8窟称之为“西崖”。东崖和中崖洞窟比较密集。开凿较早、规模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大佛洞”,其次是“千佛洞”和“罗汉洞”。
“大佛洞”,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方向为北偏东15度。该窟原是一个不规则的天然石洞,后经改造而成。窟前有砖木结构的5层护楼,原为唐建,现存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经清代修建而成的,楼高32米。第一、二层用条砖“一顺一丁”平砌。台基为方形,顶部为六角的攒尖式顶。第一层门楣上刻“觉路”二字。第二层垒砌3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3个字,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大佛洞内光线明朗,便于礼佛者站在洞内瞻仰洞内所有的群像,使大佛洞内诸造像以最好的光线和最佳的角度呈现在礼佛者面前。自第三层之上全部成为木构建筑,各层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整体轮廓为方塔形,每层辟有门窗,造有栏杆,拾级而上,可以登临眺望。大佛洞窟室平面近似半圆形,南北长18,东西宽34.5,高31米。窟室向前突出部分为砖砌的市道,南道长17.5,宽2.10米。窟室四壁向上高22米的地方向中间收拢成为4个梯形面,北壁上部已塌毁,4个梯形面连接窟顶,顶部呈覆斗形。大佛洞内共有70个龛1001尊造像,最大的高27米,最小仅2厘米。窟内主像为西方三圣,即一佛二菩萨,南壁阿弥陀佛,西壁观世音菩萨,东壁大势至菩萨。3尊造像均为石泥塑彩绘。阿弥陀佛,原高27米,现高19米,宽10米,仅佛的手指长2米,躯体巨大壮观。大佛发式作螺髻状,面方,耳垂,披衣袒胸,腰下系结佩带两条,盘腿端坐在莲台之上;佛的左手着膝,右臂上弯,手掌向内,手指微屈,作说法状。全身姿态自然,肌肉丰满,面相端严。佛身健硕雄伟,所谓“一指之大几为腰”,大佛寺亦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