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简介
网师园,是苏州中型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它位于苏州药门附近的带城桥南阔家头巷,后门面向苏州古城东南之十全街,多路公车可达,与苏州、南州等饭店相距仅几十米,园址原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所建之“万卷堂”旧址,亦称“渔隐”。清时由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于乾隆中叶(约公元1770年)购其地筑园。因园毗邻王思巷,谐其间喻渔隐之义,称为“网师园”。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是瞿园遗物,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园。网师园全园占地约8亩余(另两资料:约5333平方米、约5400平方米),是我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池水清澈,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所以游园时,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绕池一周,可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所以并不觉其园小。夜游网师园除了能品味园林夜景,还能欣赏到评弹、昆曲等节目。
西部为内园(风园),占地约1亩。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音:yí,楼阁旁边的小屋,多用做书斋的名称)”。旧时以盛植芍药闻名。“殿春簃”旧为书斋,为明代古朴爽洁之建筑。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由红林镶边的长方形窗枉框松成的框景,满目青竹,苍翠挺拔,翠周围的傲 腊梅、红色天竹子和奇峰迭起的假山石,仿佛是雅致的国画小品,人在到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轩西侧套室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张氏兄弟曾在园中饲养一虎,今堂南天井西墙嵌碎石一方,镌刻“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儿之墓”,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书于台北,寄来立碑。庭院假山,采用周边假山布局,东墙峰洞假山围成弧形花台,松枫参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峰石,借白粉墙的衬托而富情趣,与“殿春簃”互成对景。花台西南为天然泉水“涵碧泉”。洞容幽深,寒气逼人,与主园大池水脉贯通,此一眼泉水如蛟龙吐,使无水的“殿春簃”不偏离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灵壁石,形似展翅欲飞的苍鹰,黝黑光润,叩之铮琮如金玉,是灵壁石中的珍品。在亭中“坐石可品茗,凭栏可观花”,令人赏心悦目。
198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因仿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轩”而名播海外。
【网师园简介和得名】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地处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11号。现为市内友谊路南侧。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3年网师园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全园清新有韵味,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网师园历史沿革】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绍兴年间,侍郎史正志因反对张浚北伐而被劾罢官,南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1189年)退居姑苏时筑园,因府中列书42厨,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名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明《姑苏志》、隆庆《长洲县志》引《施氏丛钞》云:“正志,扬州人,造带城桥宅及花圃费一百五十万缗。仅一传,圃先废。”宅售与常州丁姓,仅得一万五千缗。后被占为百万仓籴场。
清乾隆时(公元1765年前后)曾官光禄寺少卿的长洲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重治别业,作归老计(一说为奉母养亲之所),初名“网师小筑”,后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沈德潜作《网师园图记》。乾隆二十三年,彭启丰来园参加元宵张灯宴乐并赋诗。
宗元死后园大半倾圮,至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仓富商瞿远村(一说瞿远春)购得,瞿增建亭宇,叠石种树,半易网师旧观,有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云冈诸胜。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园仍旧名,人又称瞿园、蘧园,园布局即奠定于此时,至今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乾隆六十年,钱大昕作记。当时园中盛植牡丹芍药,嘉庆时范来宗有“看花车马声如沸”之句。但瞿氏有园不过三十年,即转归天都吴氏(童隽《江南园林志》谓系吴嘉道)。
同治初年为江苏按察使李鸿裔(四川中江人)所有,七年,李辞官徙居园中,因在苏舜钦始建的宋代名园沧浪亭之东,李氏自称苏邻,名园为苏东邻或苏邻小筑。李能诗画,积书数万卷,兼蓄金石碑版、书法名画。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园归退居苏州的清光绪朝将军达桂(长白人),再加修葺,乃复旧观。民国元年,已有冯姓居此。1917年(民国六年),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桂手中购得此园,作为礼物赠予其师,前清奉天将军张锡銮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张为钱塘人,晚清任奉天将军时招抚张作霖,且能诗,但未至此园。时有萝月亭、荷花池、殿春簃诸胜,尤以十二生肖叠石形象为别处罕见。
民国21年漱沪抗战,暨南大学附中部迁苏,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园。同年,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因与锡銮子师黄友善,借寓于此,与叶恭绰同住一园近4年。善孖养幼虎一只,常以虎姿入画。园景幽雅娴静,但闻翠竹摇动,流莺酬答。抗日战争爆发前,张氏兄弟先后离去,园主家境中落,仍赁与他人。
29年(公元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亚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收藏文物书画甚富)购得此园,费时3年,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充实古玩书画。复用“网师园”旧名。何氏一家另在南园有住宅,此园平时闭门不纳游人。35年,何病故,园由妻王季珊继承。1950年王暴卒,其子女何怡贞、何泽明等将园献交国家。
1957年左右曾驻军。1958年部队撤离,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占用大部,曾拟毁园办厂。同年,国家文物局、同济大学陈从周与市园林管理处同来调查,力主修复。4月,归园林管理处接管,迁出医院与8户居民,拨款4万元抢修。10月动工重修月到风来亭,新建梯云室及该处庭院,以墙分隔西部内院,增辟涵碧泉、冷泉亭等,精心配置家具陈设。东邻圆通寺法乳堂也归该园使用。
1959年9月开放游览。“文化大革命”初,园被易名友谊公园并一度关闭,家具陈设、匾额对联遭受破坏,1974年稍经修理后重又开放并复旧名。1979年市园林管理处组织讨论向美国出口园林建筑方案时,陈从周建议,以园中殿春簃庭院为蓝本,得到美方同意。1981年将法乳堂及庭院扩建为“云窟”。1983年受中国建筑学会委托,园林局精心制作网师园宅园模型参加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展出。该园现有堂构22、砖细门楼2、匾额16、对联10、挂屏23、砖额13、砖刻1、石刻2、书条石32,古树名木有桧柏、白皮松、二乔玉兰等10种11棵。
【网师园造园手法】网师园分为宅第和园林两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作为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其中中部为主园,名曰“网师小筑”,以全园以水池彩霞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池岸西北、东南两隅,各有水湾一处,曲折深奥,有渊源不尽之感。沿池布置石矶、假山、花木和亭榭,黄石假山“云岗”体量不大,但位置和造型得体。由于池岸低矮,临池建筑接近水面,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显得开阔。这里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花木争妍。环池廊、轩、亭翼然,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池南主厅小山丛桂轩位于峰石木樨间,有廊左通住宅的轿厅,右达西侧的亭榭。西南侧的濯缨水阁和东北岸的竹外一枝轩隔水相望,东侧的射鸭廊和西侧的月到风来亭遥遥相对。这些建筑形体各殊,装修精丽,其倒影又与天光浮云交映于碧波之中,增添了园中秀丽景色。再北为集虚斋、五峰书屋和殿春簃等建筑,都是旧日园主读书作画之所,布置疏朗清幽。
【网师园主要建筑和景观】网师园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宅第规模中等,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大门南向临巷,前有照壁,东西二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成门前广场。场南对植盘槐,东西墙置拴马环。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以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有阀阅3只,正门东侧设便门。
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轿厅之后,大厅崇立,即万卷堂。其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中同类门楼之冠。其后撷秀楼原为内眷燕集之所。楼后五峰书屋为旧园主藏书处。以上3处的家具陈设,多为清式,尤富丽端庄。屋东北梯云室内黄杨木落地罩上镂刻双面鹊梅图,雕工极精。梯云室北为下房区及后门,1958~1980年俱从该门出入。
主园在宅第之西,三进厅堂、后院和梯云室都有侧门或廊通往主园,正通道为轿厅西侧小门,楣嵌乾隆时砖额“网师小筑”。入内建筑物较多,组成庭院两区:南面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为居住宴聚用的一区小庭院;北面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等组成以书房为主的庭院一区,居中为池,荡漾弥漫。池岸低矮,系黄石堆砌,挑出种种岩穴形状,错落作势,下伏水口,望之幽邃。池两端各引出一曲折小溪,贴水平桥一波三折,令人生水广波延、源头不尽之感。环水亭榭小巧轻盈,体积较大的楼馆或障以山石树丛,或退隐于后,不逼压水面,又使园景富于层次深度,建筑虽多而不见其密,池不足亩而不觉其小。
绕池亭榭结构各殊,景观互异。可静赏朝午夕晚一日四时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流转。濯缨水阁纤巧柔美,基部全用石梁柱架空。池水出没于下,宜夏日纳凉,传旧时又充戏台。月到风来亭居于水涯之上,凭栏赏月最胜。池北竹外一枝轩原为封闭式斜轩,何氏改为敞轩,小巧空灵,简朴素雅,从池南望去,宛似船舫。墙上又置圆洞门、空窗,益使景色如画。轩前黑松斜出水上。看松读画轩轩内陈设精雅,陈列着有亿年历史的硅化木,轩前罗汉松与古柏传为南宋所植,前者惜于1981年遭冻害枯死;后者挺立池边,高10余米,为全园最高物,虬枝遒劲,树干斑斓苍古,冬日坐此轩赏雪最佳。池东南溪上置石拱桥名引静桥,为苏州园林最小石桥。桥下壁间嵌一石,刻“檠涧”二字,传为南宋物。其旁小山丛桂轩系园内主要建筑,可观赏四面景色。隔墙琴室旧为园主操琴之处,居中置琴砖一方,传为汉代物,厚重中空,奏琴于上,音韵悠然。
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翠竹,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其后面为集虚斋。西部为内园,由“潭西渔隐”月洞门(此处亦为何氏辟)入,地1亩余,庭院精巧古雅,花台中盛植芍药名种,西北角院里轩屋名“殿春簃”便得于此。殿春簃建筑、家具、宫灯多具明代特点和风格,小院作为典型明代风格的庭院盛誉海内外,197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殿春簃为原形建造了中国式庭院“明轩”,次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蓝本,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落户,使中国园林闻名于世。
小轩及复室内陈设明式家具及画具,曾为抗日战争前张氏昆仲大风堂。竹石梅蕉隐于窗后,微阳淡抹,浅染成图。室前假山石洞内昔饲幼虎,曾由善孖虎,大千补景,绘为《十二金钗图》。今室前西墙角有1982年张大千书《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刻石,即当时埋虎骨之处。庭院西南隅有泉一泓,其上一石镌涵碧泉三字,系1958年整修时挖出。搜剔其下果得清泉,与中部池水有脉相通。冷泉亭内置灵璧石,高3米余,形如苍鹰展翅欲飞,击之铮铮有声,原在耦园及桃花坞费宅。
【旅游指南】景点门票
门票:旺季30元,淡季20元
夜花园:80元
交通
4路公交、游2路
开放时间
8: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