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口
juékǒu
[(of a dyke,etc.)be breached;burst] 堤岸被水冲出缺口
决口:江河、湖泊堤防在洪水的长期浸泡和冲击作用下,当洪水超过堤防的抗御能力,或者在汛期出险抢护不当或不及时,都会造成堤防决口。堤防决口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是十分巨大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一些重要堤防的决口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制止决口的继续发展,并实现堵口复堤,对减小受灾面积和缩小灾害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一些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的悬河决口,及时堵口复堤,可以避免长期过水造成河流改道。
堤防决口抢险是指汛期高水位条件下,将通过堤防决口口门的水流以各种方式拦截、封堵,使水流完全回归原河道。这种堵口抢险技术上难度较大,主要牵涉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封堵施工的规划组织,包括封堵时机的选择;二是封堵抢险的实施,包括裹头、沉船和其他各种截流方式,防渗闭气措施等。
1.谓堤岸被水冲出缺口。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堤辚子》:“有堤辚子,产 河 中……穴於堤中,以鲤鱼为食,锥沙如空,凫极快。每决口,必有堤辚子成羣结队,力锥堤岸。”《老残游记》第十四回:“宫保以为夹堤里的百姓,庐墓生产可惜,难道年年决口,就不伤人命吗?”
2.指割嘴巴。《百喻经·唵米决口喻》:“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决口,乃显其过。”《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弘肇 掌部禁兵,巡逻 京城 ,得罪人,不问轻重,於法何如,皆专杀不请,或决口,斮筋,折胫,无虚日;虽奸盗屏迹,而冤死者甚众,莫敢辩诉。”
亦作“决口”。指堤岸的缺口。亦泛指缺口。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蒲城王文恪公尸谏》:“上命学士 蒲城 王文恪 公塞决口。” 殷夫 《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诗:“呵,我们将看见这个决口,红的血与白的脓汹涌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