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1-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刘闯

个人简介

姓名: 刘闯

出生地: 辽宁葫芦岛

出生日期: 1990年6月6日

球具品牌: LKT

握杆习惯: 右手

比赛单杆最高分:130

训练单杆最高分:142

打球风格: 进攻型选手

本年度目标:全国排名前四

近期目标:两年内拿到全国冠军

长远目标:世界冠军

职业生涯目标:去英国打比赛

球员简介:

生于1990年6月的刘闯来自辽宁葫芦岛,2001年开始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的,甫一亮相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刚度过自己15岁生日的他是2005年第一站排名赛的一匹“黑马”,他一路战胜了张东涛、郑鹏等名将,与丁俊晖会师半决赛。这是刘闯第一次闯进排名赛四强,而且在1/4决赛中打出了自己在职业比赛里面的单杆最高分130分。刘闯基本功扎实、身形细长、姿势优美,是继丁俊晖后出现的一个很有潜力的新星。

今年是刘闯第二年参加全国职业排名赛,目前排名第43位的他凭着一股子“闯劲”和狠、准的技术,战胜了很多老将,不仅获得了本站比赛的“黑马奖”,今年他的排名也肯定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望进入全国前八名。

职业生涯最好成绩:

2005年全国斯诺克排名赛第一站(济南)前四单杆130分

2005年体育大会预赛南区(代表广东队)个人赛第六名

2005年体育大会预赛南区(代表广东队)团体赛季军

二、刘 闯:女,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1月获得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获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5月获北京大学地理系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地理系副教授,她同时兼任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科学数据与信息特别工作组委员、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发展中国家数据保护与共享任务组共同主席、国际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CEOS)信息系统与服务工作组(WGISS)用户副主席、数据应用任务组共同主席。国内学术组织任职包括: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CSU)委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CAGIS)空间数据委员会主任,国际地圈与生物圈委员会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GBP)遥感与数据信息系统工作组(RS/DIS)秘书长、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信息中心副主任等学术组织职务。

刘闯博士担任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工作组成员,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中德、中法高级科技合作、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项目。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访问教授,美国航空航天局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CIESIN/NASA)博士后、高级信息科学家、中国项目部主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亚洲开发银行(ADB)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和技术顾问等。

中国人首获国际科技数据奖

在世界高水平科学家组织中,CODATA奖(国际科技数据奖)颇有声誉。该奖自2000年首次设立以来,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只有一人获奖。近日, CODATA奖将今年的荣誉第一次颁给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刘闯。刘闯也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首位女性科学家。

《北京科技报》:您认为自己为何能获此殊荣?

刘闯:这个奖主要是表彰长期在科技数据领域中研究,并做出国际贡献的科学家。能获得这个奖,我想是水到渠成吧,我在这个领域研究了20年,CODATA主席在给我的来信中,详细列举了我过去20年里的种种努力和贡献。

此外,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数据鸿沟的弱势地位,CODATA奖能颁发给发展中国家,说明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领域发展得比较快。

《北京科技报》:数据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枯燥的,您怎么从中找到乐趣?

刘闯:我研究的专业是地理学和计算机相结合的新学科,表面上是跟数据打交道,实际上是跟人与自然打交道,因为每台计算机背后是由人操作的,内容是反映大自然的。所以我经常说,我面对的是两个网络,一个是信息数据网,一个是人际关系网。

我认为,地理学是最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学科,与计算机结合,便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我做世界资源与地理学数据,先将全世界在计算机上看一遍,每去到一个地方,哪儿好、哪儿不好?这儿有什么、那儿又有什么?我心中都有“数”。

《北京科技报》:您已拿到了美国“绿卡”,为何舍弃那边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国?

1994年,数据共享在美国已经立法并相当普遍。而在当时的中国科技界,科学数据基本是各自为战,互不沟通。此外,当时中国还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大家都想共享别人的数据,却不愿把自己的数据共享给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数据共享在中国是个空白。1994年,中国科学院孙枢院士等科学家提出了中国需要科学数据共享,随后,孙枢院士等又提出要把中国这样的地学大国建成地学强国。因此,1998年,我决定回国,想为中国科学家数据共享与应用,创建一个新平台。

其实做此决定前,我也做过一番思想挣扎。因为选择回国,意味着要与儿子分居两地,而那种母子相互依恋的情感,是我难以割舍的。

《北京科技报》:人们普遍认为,女科学家没有魅力。您如何看?

刘闯:我不太赞同这种观点。女科学家最大的魅力在于,“一步两个脚印”,不仅自己有智慧做学问,还能用智慧引导孩子。我和儿子有这样一个约定,“三十以里,以母见子,三十以外,以子见母”,意思是说,儿子三十岁以前,母亲是儿子的骄傲;三十岁以后,儿子是母亲的自豪。儿子现在很优秀。

三、刘闯LiuChuang (1947~),河北蠡县人。大学本科学历。1968年上山下乡,1970年参加铁路工作,曾任开山工、钻探工、技术员。1977年考入师范院校中文系。获学士学位。现在珠海前山中学任教。1994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发表过诗歌、小说、剧本、评书、文学评论等,共50余万字。1992年加入广东作协。创作以小说为主,先后在《丑小鸭》、《啄木鸟》、《今古传奇》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10余篇,中篇小说3部,拍摄电视剧1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