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自然界的一种古老动物恐龙名称: 板龙
拉丁文名: plateosaurus
恐龙体长: 6-8米 身高3.6米
恐龙体重: 5吨
恐龙食物: 各类植物和树叶
生存年代: 2亿1000万年前,晚三叠纪
生存地点:法国、瑞士和德国境内
辨认要决: 两只强壮的后腿直立着
恐龙种类:蜥臀目·原蜥脚类
来 历
板龙意为"平板的爬行动物",食植物的板龙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
简 介

在板龙出现以前,最大的食草类动物的身材也就像一头猪那样大。而板龙要大的多,它的尺寸有一辆公共汽车那样长。有时候,它用四肢爬行并寻觅地上的植物,但但当需要时,它可以靠两只强壮的后腿直立起来,寻找其它可觅食的地方。板龙与在它之前生存的任何一种恐龙都不同,它可以够到最高的树木的树梢。板龙的牙齿和上下颌的结构都不大适合于咀嚼。因此,板龙大概是通过吞下各种石头,让它们储存在胃中,像一台碾磨机那样滚动碾磨,把食物碾碎成糊状。板龙很容易的向后弯曲它的指爪。平时,按在地上像脚趾,但如果它想抓住什么东西的话,它就会弯曲自己的五只指爪,向前紧紧的攥成一个拳头。板龙直立行走是不容易的。它灵活的脖子使它过于头重脚轻,不可能总是以两脚着地的姿态行走。而四肢朝地的爬行方式对板龙来说,才更为舒服自然。
板龙是属于早期恐龙族群之一,是三叠纪唯一最常出现在孩子恐龙书籍或玩具中,具有很长的颈部与尾巴以及很小的脑袋,大约体长为八公尺,它或许是侏罗纪大型蜥脚类的祖先前身。
板龙是生存于二亿年前的古老恐龙,分类上属于古蜥脚亚目(既原蜥脚类),科学家认为它们是蜥脚亚目的雷龙、腕龙、梁龙等恐龙的祖先,外形与雷龙近似,但体格较小。而且前肢矮小,也许有时候可以用后肢站立吧。从外表看,它像是介于用2足与4足步行的杂食性恐龙,属于初期的草食恐龙,好像也吃肉,但有关这点尚无确切的资料以为证据。板龙有着筒状的身躯,脖短而头小,除四足步行外,也可直立,直立时高达3米,是三叠纪中最大的恐龙。身体硕大的板龙,由于体温升高时散热不易,常在旱季缺乏食物时,作集体往海边迁徙的行动,而也因须横越沙漠、忍受酷暑和口渴,所以万一在中途迷路,常会发生集体灭亡的惨事。
板龙全长约7米,站立时头部高约3.5米,是最早的高大食素性恐龙。头细小,口中有齿,颈长尾长,躯体粗大。后肢粗长。前肢短小,有5个指头,拇指有大爪,爪能自由活动,用利爪赶走敌人,也能抓摘食物。笨而大的板龙很可能要用四肢行走。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喜欢群体活动,一起在树丛中寻找食物。
2、板龙灯亦称“凳板龙”、“挡龙”。汉族民间龙灯的一种,流行于浙江温州地区,用樟木或泥木雕刻制成,龙身有二十节(档),第节长五尺,各置一级人物造型,有《牛郎织女》、《白蛇传》、《西游记》、《济公传》等。龙头、龙尾上,还雕有亭台楼阁,都描金上彩,显得富丽堂皇,春节出舞巡游,由专人演唱参龙调,祝颂吉词,祈求人寿年丰,合境平安,正月十六日夜收灯。
流行于乐清、永嘉等地。这是一种国内罕见的而又独具一格的木质龙灯,民间相传,至少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它是由一条条厚薄不同的狭长木料(俗称“档身”或“档板”)连结起来,在板与板的连结之处还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屈伸自如。档板上装篝灯和旗杆,杆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档身和档板多有图案,或雕或绘,现乐清县柳市镇吕岙村还保存了一条光绪年间制作的灯板龙,这条木龙是已故著名木雕艺人叶阜如制作的,龙身共十八节,节和节之间用一条板连接起来,名叫“灯板”。龙头、龙尾全部用樟木之类的优质木材精心雕刻而成。人们为了把龙灯装饰得更加美丽,每节雕上楼台亭阀和许多小型圆雕的戏剧人物,整个有近六十组戏曲剧目,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济公传》、《西游记》等。雕刻精工,并且描绘上彩,成为彩木雕。每节之上,装有灯笼,入夜灯亮,巡游于村落,灯光映着人物和花鸟,配合整个龙灯,显得更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