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梅花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产生于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于京津地区。梅花大鼓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慢板、二六板、上板三个基本板式与以这三个板式的名称命名的三个基本唱腔。有时,唱腔中穿插一些曲牌,如[太平年]、[银纽丝]等。

梅花大鼓的演出形式为一人打鼓说书,近年来出现了对唱。它还有一种独特的形式--五音联弹:演员司鼓击板,乐队四人相互协作,操五种乐器。从左起,第一人右手打扬琴,左手按第二人手中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弹三弦,左手按第三人手中的四胡弦;第三人右手拉四胡,左手按第四人手中的琵琶;第四人右手弹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扬琴。演员唱短段,每段之间乐队分别演奏[柳青娘]、[万年欢]等曲。

梅花大鼓在发展中,先后形成两大流派:金派与卢(或花)派,金派创始人为金万昌曾与刘宝全、王佩臣(铁片大鼓演员)被天津观众誉为"鼓界三绝"。卢(花)派创始人卢成科,瞽名弦师,根据第一个弟子花四宝嗓音高亮、音色纯美的特点,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形成了悲、媚、脆的演唱风格,也称卢派或花派。卢(花)派演员有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周文如,青年演员籍薇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